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各地夜市停業近2個月以來,攤商面臨了巨大的生存困境,隨著2021年7月13日起有條件解封,更考驗夜市管理單位如何執行防疫管理,唯有透過配合中央政府的防疫政策、地方政府的在地支援,以及夜市管理單位與攤商間的配合,才有可能在民眾心中落實安全安心的形象,進而成功復甦夜市經濟。

採訪・撰文=李依文、謝承學

2014年CNN曾列出「台灣無人能及10件事」,其中之一便是「遍佈全台的夜市」。全台大小夜市各有特色,多由各種不同的流動攤位所組成,不管是銅板遊戲或是美食小吃,邊走邊吃邊逛可說是台灣人最日常的休閒活動,更是外國旅客來台體驗在地文化的首選。

然而在疫情肆虐下,隨著全台第三級警戒的頒布,夜市琳瑯滿目、來來去去的大小攤商,在現實層面上,管理卻相當困難,攤商的複雜程度牽涉到的是感染程度上的風險,若是流動型夜市攤商,難以溯及管理,也成為疫情下的隱憂。

夜市防疫措施要做好,監督和管理機制不能少

繼台北市2021年6月29日宣布夜市可以「微解封」後,夜市人流也開始增加,但因近期台灣疫情仍未解除三級警戒,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於2021年7月4日記者會公布市場、夜市五大管制措施,包含:
1、三級警戒期間,禁止餐飲內用、試吃、邊走邊吃,僅提供外帶與外送。
2、市場、夜市應減少出入口、確實執行實聯制措施,鼓勵導入智能化人流管制,及身分證尾數分流管制。
3、市場、夜市應進行容留人數總量管控。每人至少需1.5公尺社交距離,意即每2.5平方公尺面積內僅能1人。以佔地9千平方公尺的市場或夜市為例,每小時最大可開放入場之容留人數約2000人,計算公式為:(9000x50%)÷2.25÷1=2000
4、人潮易聚集之排隊熱區,應貼上膠條拉出社交距離,並強制採取人車分流,核心營業時間應禁止車輛入內。
5、民眾應減少出入市場及夜市,前往時一次採買充足,並應減少不必要逗留時間。

希望讓夜市恢復營運的狀況下,也能夠讓防疫不要有破口產生,但以實際層面上來看,各夜市要有辦法配合指揮中心的規範,仍需要有力的管理單位去執行及監督才能實際落實。

防疫政策因夜市體質不同而有執行困難

夜市最大的問題就是擁擠,倘若要執行政府規範2.5平方公尺面積內僅能1人的規定,必定得要面臨攤商分流營業的狀況,而夜市攤商的組成型態不同,實際執行上各有一定的困難。

目前夜市的型態,主要分成三種形式組成:流動攤商、固定與流動攤商,以及全固定攤商。流動攤商通常會在不同的夜市之間輪流擺攤,這樣的難度在於分流不好管制外,決定誰能留下來擺攤,對於都在求生存的攤商來說,開市也略顯幫助不大。

目前除了台北市政府於2021年6月29號直接公布「夜市微解封」5大原則,包含須經市場處審核許可、以原規模4分之1為原則自主減攤、落實實聯制、一律提供外帶等,其餘地方政府目前據了解都還在與夜市自治會進行交涉,希望可以達到最好的分流狀態。

多數攤商未加入工會或相關自治組織,難以得到紓困

多數人也許會納悶政府有推出紓困相關方案,為什麼夜市攤商還會叫苦連天?原因來自於要符合申請條件對於攤商來說有一定的困難。

「如果說要符合政府的紓困方案,至少要加入工會,但是許多攤商本身的經濟條件並不好,要加入工會需要繳納會費,這筆一萬多塊的費用對於大多數攤商來說是一筆很大的費用。」台中逢甲​夜市管委會總幹事吳俊銘說,台中逢甲的攤商大概有3分之1有加入台中的夜市工會,而加入工會的攤商約莫有9成的人都有辦法申請到,其餘不符合資格的其實相當困難。「說實話,大家常會有刻板印象覺得在夜市擺攤有多少黃金攤販,年收入破百萬這種想法,但那真的都是極端的少數,真正出來擺攤的攤商都是社會上生存相對辛苦一點的弱勢,所以這樣長期停業對攤商來說是很大的衝擊。」吳俊銘說。

這樣的現象也說明了多數攤商的經濟條件不佳,在疫情之下卻因不在組織內,更難受到幫助。

從攤商分流到紓困,都見自治會的重要性

整個夜市由一個個攤商組成,而為了方便各地主管機關管理,攤商必須組織一個自治會,作為夜市的代表。一個組織架構完善、運作順暢的自治會,可以在遇到問題時作出應對,也能透過舉辦活動讓攤商間更有凝聚力,然而,若自治會淪為形式,實際上沒有運作,只會讓各個攤商只顧自己,夜市營運也可能因此逐漸走下坡。

運作良好的自治會能讓整體夜市越來越好,以台北市寧夏夜市為例,為了讓寧夏夜市能永續發展,在2001年就成立「寧夏夜市商圈發展協會」(後改名為寧夏夜市觀光協會),當時寧夏夜市與台灣許多夜市相同,是當地居民眼中的「毒瘤」,每天夜市營業完後寧夏路總是變得很髒亂,一度傳出居民希望趕走寧夏夜市,後來在自治會的調節下,全面改用環保筷、設置地下化大型油脂截留器、集中處理攤販營業油污廢水,與加裝油煙處理器,一改夜市骯髒形象,甚至一躍成為「環保示範夜市」。

而在2020年台灣遭遇疫情初期,全台夜市都面臨生計大受打擊的困境,即使政府祭出紓困計畫,但許多夜市都苦於平時自治會營運、管理不善,無法即時順利申請紓困,反而寧夏夜市自治會因平時就與攤販溝通良好,經輔導後立刻就申請到補助。

甚至在疫情趨緩後,其他夜市苦於沒有完善防疫計劃和共識,難以重新營業之時,寧夏夜市自治會也快速制定經得起主管機關查驗的防疫措施,並快速凝聚各攤商的重新營業意願,成為全台因疫情停業後最早重新營業的夜市之一,更隨著疫情變化即時機動調整防疫策略,成為全台夜市防疫的參考指標。

攤商求生計,逐步回巢營業,防疫仍得放在營生之前

而雖說目前仍在三級警戒狀態,但擺在眼前最現實的就是攤商生存的問題,不營業雖然安全,但是也代表生活主要的金源受到影響,長期下來毫無收入使得攤商面臨無法生活的窘境。

「自主停業的夜市中斷後要恢復,必須學習防疫工作,確保人流、防疫設備、宣導,得來速等,這些事情都可以做到,讓大家可以對夜市沒有疑慮。」台北市市場處副處長高群荐說,當攤商為了生活生存,重新聚集掛起燈串擺起攤來,即將面臨的是下一場挑戰,如何落實防疫政策將成為夜市是否能夠正式回歸的重點,更考驗自治會的管理能力。

攤商需配合防疫、主管單位也須加以輔導

說到底,防疫政策要能順利執行,考驗的是管理單位與攤商之間合作的配合程度,面對炎熱的天氣要全副武裝,人員要定時查看防疫是否落實等,都是一大挑戰。

座落於台灣最北的地理位置的基隆廟口夜市,即使目前尚未開放,基隆市產發局表示,未來將遵循中央警戒解除時間來調整廟口重新營業的時間。也由於基隆市產發局在2021年6月4日推出「兩罩一套」防疫政策,也就是戴好面罩、口罩與手套,有了在崁仔頂與攤商之間在防疫上合作及溝通經驗,未來在基隆廟口夜市的攤商合作上將其作為參考經驗。

「其實推行這樣的政策過程中最困難的就是與攤商溝通,要怎麼說服攤商去遵循防疫政策是最大的挑戰。」基隆市政府產業發展局局長黃健鋒說,市府的人就是親臨第一線,到市場直接跟攤商溝通應該要怎麼做,難免會面對攤商抱怨天氣炎熱口罩面戴不住,手套戴久了濕黏不舒服也不好做事等。

「我們甚至自己帶著爽身粉到現場示範給攤商看,撒多一點爽身粉在手套內再載手套,戴著就不會不舒服了!」黃健鋒笑著說,就在軟硬兼施的狀況之下要求攤商配合,爾後台北隨即有市場爆發出確診案例,基隆市場的攤商們才紛紛表示好險有即早一步實行防疫政策,不然中標的可能就是基隆的市場了,所以即使是不舒服一點也願意配合防疫相關政策,未來在基隆廟口夜市的解封上,也將會採用同樣的解封政策。

除了自治會組織應強化,夜市管理應該更有體制

而除了與攤商之間的溝通完全才能落實防疫政策以外,地方政府的協助在實際落實層面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有法行使公權力,才能有效約束大家共同維護。

《食力》實際訪問了北中南的夜市後,發現最普遍的問題是大家都知道要管理,也知道防疫很重要,但對於夜市本身來說不管是管理委員會或是攤商等,要去約束大家的行為,不管是消費者邊走邊吃的習慣,或是攤商應該要戴好防務裝置等,亦或者是攤商要配合分流改變營業方式,因為自治會本身沒有號召力、攤商間的向心力和共識也不足,加上自認沒有公權力去有理有法地規範執行,導致於多數夜市都停留在原地坐困愁城,就等地方政府伸出援手。

從這緊要關頭更凸顯夜市整體的營運體系上面還有需要加強擴充的地方,而這其中也包含了夜市與地方政府之間的關係,體制系統必須建構完整,地方政府才有辦法在夜市有需要的時候,給予對應的協助,而這樣的體制建構也需要夜市管理自治會主力推行,因為只有在地的管理單位,才會真正瞭解每個夜市的不同需求。

夜市產業體質不健全,讓微解封卡關

假若夜市重新開始營業,是不是隨著人潮聚集有可能會成會下一個防疫破口,面對這項考驗的絕不僅僅是攤商,地方政府、夜市管理單位,甚至是消費者都有責任。

而這次的自主停業下,全台多數夜市攤商停留在原地發愁,也沒有辦法從地方政府或是夜市自治會得到實質幫助,整體可見夜市這個老產業在無風無浪的過去百年間都活得很好,活得安逸的情況之下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沒有感受到建構管理體制的重要性,政府單位對於夜市產業也沒有強力去執行任何法制規範,甚至連攤販管理都放任夜市自主管理。

在疫情之下也就讓最弱勢的夜市攤商叫苦連天、求助無門。經過這次的經驗可以看出地方政府、夜市自治會與攤商之間的系統結構上有很大的進步空間,需要透過各方角色趁此機會去改善體質,才有可能讓台灣重要的飲食文化,重新健康地存續下去。

審稿編輯:童儀展、林玉婷

延伸閱讀

【環境改造】擺脫髒亂惡名!後疫情時代的夜市環境升級挑戰
【人流管制】夜市出入口多,導入科技輔助實聯制更有力!
【外帶轉型】少了現場熱鬧體驗,夜市要吸引人外帶得先做到這3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