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2013~2017年間校園食品中毒的3大致病原因分別為:仙人掌桿菌、諾羅病毒、金黃色葡萄球菌。還有許多病例真正的致病原因未能驗出。

採訪=林玉婷、黃毓棻
撰文=黃毓棻

校園午餐的3個核心要素分別是:營養、美味、安全,其中最基本的就是安全。但《食力》從數據中卻發現,校園午餐食物中毒事件仍然年年發生!學校不是應該供給學童安全的餐食嗎?為什麼理當是安全的校園午餐,卻仍無法避免中毒事件呢?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

污染源來自於哪裡?哪些食物最危險?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簡稱食藥署)署長吳秀梅說明,2013~2017年的食品中毒通報案例數量約在14~23件之間,人數則約在200~650人之間,5年來平均每年國小的食品中毒學童數約493人。這5年度合併計算,最常見的食品中毒原因則分別是仙人掌桿菌(Bacillus cereus)計12件761人、諾羅病毒(Norovirus)12件378人、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3件105人。

食藥署提出前三大病因數據,然而事實上,許多食品中毒的案例之病因是無法查明的,因此資料中前3大病因案件數量加總,只佔了整體病例數的32.9%。而校園午餐發生食品中毒的高峰期,則分別在9月與11月,9月是剛開學、天氣仍炎熱時,氣溫有助於微生物更加快速的繁衍生長;11月則是秋冬季節變換之時,可能與天氣變化導致免疫力下降有關。



提前製作、保存不當,是校園午餐常見的食安問題

校園午餐屢傳多人食品中毒,主要的原因為何?校園午餐的供餐無論是學校自設公營廚房,或委由團膳業者外包,都是以大量製備方式製備餐點供餐給學童。與一般餐館小鍋炒不同,校園午餐的大鍋裡翻炒著同時供應給數百位學生的菜餚,若食物受到污染時,影響的人數可能就是百人起跳,也因此校園常會成為年度統計裡,食品中毒人數最多的發生地點。

同時,校園午餐的成本低,團膳業者可能會每日同時提供數十間學校餐點、規模達到數萬餐,才能維持營運。但由於送餐遲到會被學校處罰,因此當業者所接的訂單超過了自己產線所能負荷的安全供餐量時,爲了要準時供應餐點,就會提早製作的時程。提早製作好的食物如果沒有暫存在合宜的熱存溫度(如60℃以上),餐點就成了病原微生物大量生長的絕佳環境。而必須擁有溫度控管良好的熱存設備,提前製作餐點才不會影響衛生安全。

若是沒有自設廚房的學校,由團膳業者提供的校園午餐,必定會有運輸的過程,目前校園午餐的輸運車輛都沒有維持熱存溫度的設備,若運送的時間過長,也可能有保存不當的問題。提早生產而無適當熱存的運輸設備,過程中都可能因為保存不當,大大增加了校園午餐的食安風險。

別急著怪團膳業者不衛生?校園自設廚房可能藏有問題?

政府在1998年起開始針對餐盒食品業者、執行多項輔導政策,如輔導建立餐盒工廠執行食品安全管制系統(HACCP)、導入專門職業人員、實行衛生稽查等。擁有多年輔導團膳業者經驗的海洋大學食品科學系張正明老師指出,現在的團膳業者在這20年間的持續輔導、稽核下,在衛生品質的管理表已經有明顯的進步,反而是部分偏鄉地區的學校自設廚房,由於政府資源的投入較少、營運較不易的情況下,反而還需要更進步。

目前校園午餐的統籌權責歸屬於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簡稱國教署),食藥署除監管團膳食品業者的衛生安全管理是否落實,則配合國教署政策推行,協助校園午餐聯合稽查方案運作。吳秀梅表示,目前食藥署每年對2283家自主廚房及團膳業者,至少稽查1次以上,稽核重點在於其作業環境是否符合《食品良好衛生規範準則》(GHP),確保食品在加工、調配、儲存、輸出等過程中,做好衛生管理,達到降低污染的風險。稽查不合格的業者或自設廚房,食藥署會要求限期改善,複查合格後才能開始供餐。

而國教署投注在校園自設廚房之資源,主要為訪視計畫與設備經費,其他的衛生輔導與教育投入資源則少,在此資源落差之下,部分沒有營養師配置校園廚房,能否與強制實施GHP、HACCP之團膳業者擁有相同的衛生安全品質,則必須靠學校、午餐秘書的用心,與家長本身的自發努力,來彌補資源上的不足之處,但是用餐的學生能否有機會遇到如此的用心,則是可遇不可求。

審稿編輯:童儀展、林玉婷

延伸閱讀
【食材爭議】4章1Q,是為了安全、溯源還是只想推政策?
【基改爭議】安全爭議停不了 基改食品退出校園有沒有道理?
【成本爭議】餐費凍漲又凹加菜?貪小便宜是得利還是害到自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