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身處過於現代化、充滿科技的城市,讓人忘記與天地、自然的關係,農業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從每一餐、每個食材都是與土地建立連結的機會,城市雖然沒有許多天然資源,但透過創新巧思,農業也可以成為翻轉城市的關鍵。

口述=吳昆儒
整理=謝承學

以往第一級產業農業較發達的地方,會被認為伴隨著人口老化、流失,然而,我反而認為農業是當地的寶貴資源,有著都市人難以想像的綠山藍海,以及一望無際的土地。農業,其實不像大家所想的這麼「傳統」,在精心照料下,也可以很創新,甚至是翻轉城市的關鍵。

好山好水農業發達不該是劣勢,反而是創新的開始

以全台灣面積最大的花蓮為例,座落在台灣東部的花蓮儘管看似土地大,但實際上可耕地僅佔8%,卻是全台灣有機耕地面積最高,佔了全國約四分之一,大約2800多公頃,比起排名第二的屏東縣領先了一倍以上的有機耕種面積,也許花蓮沒有大都市的繁華,但花蓮有的是其他地區所沒有的自然資源和「天然教材」。

跳脫課本的創新教學,了解每一餐從哪來就是最好教材

花蓮,因為前任縣長傅崐萁和現任縣長徐榛蔚,對於農業與教育的重視,除了推行免費營養午餐政策之外,從2005年開始,在孩子們的營養午餐中,每週能吃到一次花蓮在地有機蔬菜,2008年開始獲得中央支持,和縣內16個農民團體合作,提供孩子們一個學期中,有兩個月能吃到花蓮在地生產的有機米,同時搭配了每年至少辦理96場次的食農教育和田間體驗,讓孩子們從小從「吃」瞭解「農業」的重要性,從「農業體驗」的過程中,培養尊重自然與土地態度。

我們期待能為孩子們建立正確的飲食觀念,進一步的,解決孩子們營養偏差、肥胖、過瘦或文明病等等問題。花蓮,從教育實打實的實踐著食農教育,透過食育,不僅能讓民眾加強對於自身的飲食文化和在地農產的認識,更能促使都市和農村的連結更深,消費者也能因此對生產者信任。

從什麼時候起遠離了自然?城市翻轉從農業開始

食農教育在全台都在推行,但當然都市有都市的做法,而花蓮有自己的步調,都市儘管可以在學校形塑一個食育的環境,但是出了學校後呢?其實感受不到大自然,花蓮則是在離開學校後,還是能被自然環境包圍。隨著科技越來越發達和現代化,我們離自然環境越來越遠,反而忘了其實最真實的跟天地之間的關係、生活之間的愜意,應該是很自然地存在於生活中。

城市不該只有現代化,農業應該是生活的一部分

因此我認爲在農業反而可以推動城市翻轉,因為這是一種生活美學,儘管如同先前提及,城市較少天然自然資源,但透過食農教育,加強對食物的瞭解來改變生活方式,進而影響消費端一直到生產端。食農教育應該要落實到生活,成為素養的一部分,不只是課堂上的學問,更是生活的一部分。

食育,不僅是一種行為,更承載了多種的意義,從飲食禮儀,到飲食文化和農事體驗的認識,都是連動影響著孩子們的生活品格。透過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尊重生命、珍惜食物、了解食材來源及飲食文化,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於生活中實踐,對於在地食材、農業與多元飲食文化能有所認識。

農業不僅存於在花蓮,每個人的每天都會接觸到農業,從食材的生產、有機耕種環境,到校園午餐、學童的食農教育等等,到從農田的農夫、校園的孩子、生產消費鏈上的每一個人,都正走在推動食農生活的實踐路上。

翻轉城市就從農業開始。

延伸閱讀
花蓮奪下2021食育力五星城市之冠!徐榛蔚:食育關乎全人類健康,我們應該共同努力
農業是糧食安全的根基!食育讓吃在地食當季不只是口號
食育是素養教育也是文化傳承!不只在校學、更要終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