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隨著2021年元旦開放美國含萊克多巴胺豬肉進口,隨即掀起了一場台灣豬標章與標示之亂,在這樣的亂象之下還有「在地品牌豬」加入戰局,但實際上在地豬的推廣能得到好處有限,搭著民眾對於萊豬的恐慌而推廣,只會模糊焦點,反而應該回到農畜產體制中健全發展,真正讓民眾看到在地品牌的好。

撰文=李依文

隨著2021年元旦,美國含萊克多巴胺豬肉開放進口之後,在台販售的所有豬肉都要確實標示產地來源,隨即掀起一股豬肉標章標示之亂,而部分養豬縣市也開始推行自己的在地豬標示。

產地豬、在地豬,含義大不同

縣市政府推行在地豬標示,推廣的主要目的除了符合安心認證以外,即是希望推廣在地的好豬肉。但是「在地豬」與「產地豬」名詞相近,標示意義卻不同。

現在法規規範、能見度最高的就是標示產地的標章標示,這些標章標示的誕生,初衷是針對令人人心惶惶的萊豬開放進口來台而來,因此不使用進口豬肉的業者,就開始大力推廣自己使用台灣在地豬肉。

而「在地豬」則是除了標示台灣產地、還進一步標示到「縣市」,如此也符合豬肉產地標示法規,只不過,背後推行原因是各縣市想要推行當地物產,希望傳達國產豬的品質絕對不輸進口豬的訊息。

屏東、桃園趁勝追擊,大力推廣當地豬肉

身為全台養豬第二大縣市的屏東縣,早在2018年就推出了「屏東幸福豬」標章,並在2019年5月1日正式完成註冊,在2020年政府宣布將會開放含萊劑的美豬進口之後,隨即調整了屏東幸福豬的相關規範,加入「絕對禁止瘦肉精、將環境污染降到最低、藥物使用需要通過相關檢驗」等3大重點。


屏東幸福豬標章,英文字母「P」同時代表豬的英文字首,以及屏東縣的英文音譯字首,黃色代表活力的象徵。(圖片來源:屏東縣政府)

除了屏東以外,桃園市政府在進行非洲豬瘟的防範措施輔導時,也同步不斷與黑毛豬豬農們溝通輔導,隨著這次含萊克多巴胺美豬的開放進口法令下,趁勢推出雙標章認證,從畜牧產源頭到攤商,推廣桃園市的黑毛豬,輔導業者符合販售100%的在地黑毛豬。


桃園市政府農業處推出的桃園豬標章,需要通過申請檢核,確認資格無誤後,才會核發具有防偽辨識功能的桃園豬標章。(圖片來源:桃園市政府農業處提供)

直到2021年3月9日為止,通過桃園豬認證的畜牧場有4家、攤商5間,且桃園相較屏東黑毛豬有地緣優勢的關係,主力客群位於雙北。

在地豬推行困難點:產業結構

雖然說產地豬的美意,是希望能夠將在地的好食材推行到全國各地,但實際上推行的困難點,不管是在畜牧端的零散結構,亦或者是豬肉市場繁複的銷售體系,要推在地豬,統整起來有一定的困難程度。

「小農的管理,讓我們很頭痛。」屏東縣農業處處長鄭永裕說,屏東雖然是全台養豬第二大縣,但整體的產業結構其實居多還是以小農為主,管理難處在於整體結構不夠大,使用的相關技能規模也都是以小規模為主。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觀念,畜牧業對於環境所造成的污染,從空氣、水源、土壤等等,對於原有的整個環境生態系都是很大的影響,而小農的管理也是如此,沒有足夠的觀念,就不會對這片土地有所愛戴跟維護,對此也是屏東縣希望可以力推幸福豬標章的原因,「環境環保」就是屏東縣想要解決的痛點之一。

「即使申請的民眾很多,但真正能夠符合資格的很少。」桃園市農業處漁牧科科長高明・帕桑說,桃園黑毛豬推行的重點,就是需要攤商或餐廳使用100%的桃園黑毛豬原料才能符合該標章的認證標準,但這樣的標準卻與豬肉市場交易買賣的型態大有衝突。

許多豬肉攤商在進貨豬肉的時候,多是以批發的形式去收購,豬肉來源不一、不一定全來自桃園的黑毛豬,牴觸了標章認證的本意,「這是為什麼我們的認證範圍包含畜牧業,若不在地自產自銷,很難良好地把握追蹤追溯的來源。」高明・帕桑說,也是因為這樣,使得推廣變得相當辛苦。

推行在地豬為了要符合相關規範,對於認證的內容不能讓步,但其實未必有辦法將體制良好且完整地融入進現在的市場結構,難道推行在地農物產就必定是一條辛苦的道路嗎?

高雄不另外發行標示貼紙 結合在地物產做整體性推廣

說來說去,其實台灣的在地豬、產地豬的標章標示,忙活了這麼大功夫,這件事是否真的需要花如此大的心力去做?還是有更好的解決方法可以去應對,其實聚焦的方向不受侷限便有可能達到相同的效果。

在國內養豬比例排名第6、共有457個養豬場、飼養35萬頭豬的高雄,農業局雖同樣擔心國產豬受挫,卻選用其他方式推動地產豬。「推動高雄豬不是發新貼紙,總體而言應該跟著中央政策執行產地標示,但是豬肉再跟著高雄所有在地物產一起推廣。」高雄農業局局長王正一解釋。

因此,高雄農業局跟觀光局合作舉辦人氣肉燥飯大評選,也力推專售在地農產品的「高雄首選電商平台」,不僅把資源更平均分給在地物產,也能避免再添標示貼紙之亂。


高雄市不另外推「高雄豬」標示貼紙,而是納入「高雄首選」系列、共推高雄在地物產。(圖片來源:高雄首選電商平台臉書粉絲團)

推廣在地豬 其實不必趕話題熱潮

最終,地方縣市政府想推動品牌豬、在地物產,早該是長久以來的目標之一,而不是順著萊豬開放進口,中央產地法規大亂之中,就算忽然想到可順勢對應法規推出品牌豬,也該想想產地供應結構是否完善,推行之後民眾是否能清晰辨識,到底是為業者帶來商機或是多張標示貼紙多添麻煩,搶話題只是一時,真能為地方帶來生機才是長遠之計。

審稿編輯:童儀展、林玉婷

延伸閱讀

一豬多標,一章半解!3成民眾認不出台灣豬標章,更疑惑為何豬肉標示滿天飛
【標錯重點】比起豬肉產地來源,6成民眾更在乎有無萊劑!
【標示雜亂】豬肉產地法令急就章,中央與地方標示並行,未統一發放、辨識度低
【稽查信任低】為把關豬肉來源勤稽查,6成消費者仍不信有全面貫徹!
【宣導不足】豬肉產地標示上路一季,過半民眾卻沒在小型零售與餐飲通路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