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2020年,新冠肺炎導致全球餐飲產業大受打擊,不僅營收大減26.2%,也讓全球意識到傳統經營方式或許已不合時宜,使得如何轉型、導入餐飲科技成為趨勢,以餐飲科技為主的新創事業也如雨後春筍般竄起。

撰文·採訪=謝承學

台灣作為餐廳、小吃琳琅滿目的美食王國,餐飲業可以說是台灣最具代表性的產業之一,然而,在大環境變遷下,台灣餐飲業卻逐漸面臨人力短缺、客戶管理等問題,為台灣餐飲升級埋下了伏筆。

隨著疫情爆發,原本的餐飲市場結構正式遭遇破壞,線上服務較以往更重要,競爭也更激烈,主打實體服務的店家也開始思考如何在外帶外送的情況下留住客人,這都凸顯餐飲業與科技結合的重要性。

這股風潮在國外早已興起,甚至在2020年疫情間更加速發展,究竟較國外晚起步的台灣餐飲業該如何趕上呢?

疫情使全球餐飲營收減少26.2%,同時加速轉型

據全球市調公司歐睿國際(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研究,2019年全球餐飲市場達到2.95兆美元,2015~2019年的年複合成長率2.9%,然而, 隨著2020年疫情爆發,各地停工封城、社交距離及限制內食等規範,全球餐飲原本逐年上揚的成長曲線,因疫情帶來劇烈震盪,全球餐飲營收大減26.2%。

疫情下,全球餐飲營運更面臨重大的挑戰與轉變,線上觸及消費者成左右營收變化的關鍵,加速餐飲業轉型,疫情也讓全球餐飲生態中催化出新形態、新通路、新市場及新產品服務。

2020年全球餐飲科技投資額高達223億 科技驅動餐飲品牌成全球趨勢

台灣首個餐飲科技加速器「扶田資本」創辦人暨執行長陳瑞弦(Victor)表示,餐飲及科技的界線越來越模糊,過去純科技公司(如:Google)被認為成長較快速的產業,但其實餐飲品牌透過結合科技達到自身進化,近年的市場需求成長也相當快速,以「科技驅動餐飲品牌」的趨勢是全球性的。

有超過10年創投基金管理經驗,同時也是扶田資本的共同創辦人王心怡(Agnes)則認為,以往談到新創公司,大眾多半會想到網路或科技類型的公司,但近年隨著全球餐飲品牌意識到,不是所有需求都能直接交由科技公司解決,必須有了解餐飲業、並專為餐飲業而生的「餐飲科技新創」來協助。

因此,王心怡表示,全球主要市場開始思考餐飲科技的可能性,透過以科技解決傳統餐飲業的問題,希望能減少人力、店面支出、幫助控管食材等既有問題,到甚至是分析消費者樣貌、市場趨勢等,都成為全球餐飲科技新創的出發點。

除了需求面,王心怡也從市場面來分析,她指出無論在歐洲、美國等主要資本市場,餐飲科技領域在2020年全球投資金額達到223億美元,比2019年多了一倍,顯示餐飲科技的市場、題材確實備受投資人青睞。

「扶田資本」為台灣首個餐飲科技加速器,第一屆已有6家新創公司獲得創投挹注

有鑑於觀察到全球餐飲科技發展的成長趨勢,同時台灣因為同時具備高度發達的餐飲業和科技業,為了協助餐飲科技新創公司能站穩創業腳步,「扶田資本」因而成立。

王心怡表示,台灣由於在餐飲業和科技業均高度發展,從人才供應和市場需求來看,非常適合發展餐飲科技。因此扶田資本在2020年底發起第一次加速器計畫,並挖掘並投資6家極具潛力的新創公司,包含以數位美食廣場模式為亮點的雲端廚房「三食櫃(3 SQUARE)」、餐飲旅遊金融科技公司「3T GDS Technology Inc」、以科技協助餐廳經營的「快一點智慧餐飲零售平台」、以智慧門店運營管理服務為主的「串串新零售雲 KABOB Company」、提供餐廳直接向生產者採購蔬菜食材的供應鏈平台「菜蟲農食」,和45秒就能產出拉麵的智慧自動餐飲販賣機「Yo-Kai Express Inc.」。

餐飲科技新創公司Yo-Kai Express是扶田資本投資的餐飲科技新創之一,該公司推出24小時運作的拉麵自動販賣機,讓消費者無論在何時何地都能享用熱騰騰的拉麵。(圖片來源:Yo-Kai Express臉書粉絲專頁)

加速器英文為Accelerator或Startup Accelerator,主要目的就是幫助新創公司「加速」成長,通常以短期計畫的形式進行。新創團隊向加速器提出申請後,可以獲得各項輔導、資源挹注,目標是使新創團隊在加速後獲得創投、天使投資人的持續投資,有助於事業開發。

有潛力的餐飲科技新創應具備哪些條件?

然而,一個有潛力的餐飲科技新創應該具有哪些特質呢?

對於有意投入餐飲科技的新創團隊,陳瑞弦點出最重要的特質為「遇到什麼問題都可以有好的解決方案」的能力,他也強調,由於新創早期仍屬草創時期,不一定需要有完整的團隊,但新創的創辦人必須擁有「吸引優秀人才加入的特質」,讓後續發展可以持續。此外,由於台灣相較國外市場較小,陳瑞弦也認為團隊須具備「國際發展的條件及準備」,並非只專注解決台灣餐飲業的問題,而是以國際市場為情境來思考。

台灣中小餐飲業者多將成導入科技阻礙?資深餐飲顧問林剛羽:這反而是最有潛力之處

台灣在2020年疫情相較國外影響較小,卻在2021年遭遇更嚴重的疫情,餐飲業長達69天無法內用,不只小吃店、攤販叫苦連天,各個大型餐飲集團也陸續傳出關店等消息。

雖然台灣餐飲業過往無論在產值、創造力表現都相當亮眼,但除了有資金、動機導入餐飲科技的的大型餐飲品牌,中小餐飲業者似乎對餐飲科技的接受度不高。

對此,具有超過20年餐飲顧問經驗,同時也是扶田資本共同創辦人的林剛羽(Louis)表示,三級警戒期間,餐飲業的營收模式變成只能透過外帶外送、即食食品、電商等銷售形式,這對中小餐飲業者來說是很大的轉變,「尤其在所有內用餐廳通通都在做這件事的時候,如何脫穎而出,增加銷售效益,就非常仰賴科技的導入。」

因此,林剛羽認為若從推動餐飲科技作一個出發點,換個角度想,這反而是很大的市場,當中小餐飲業者開始採用餐飲科技後會發現,與其一個月花兩三萬請員工,不如一個月花幾千元,就能有更高效率以及提供客戶更佳體驗。因此相當看好餐飲科技能在疫情的推動下,讓更多台灣餐飲業者採用。

以往台灣對餐飲科技過於保守 疫情推升轉型速度

至於台灣餐飲業對於餐飲科技的接受度,儘管台灣是一個在網路普及率以及對新科技的接受度都相對高的國家,而餐飲也作為許多人創業首選,但在疫情爆發前,採用餐飲科技的業者卻不多。

對於台灣目前餐飲業採用餐飲科技現況,王心怡坦言台灣餐飲業其實對於擁抱科技的接受度雖然不低,例如許多連鎖品牌會願意花大錢開發POS機系統,「但就是比較保守一些,擔心大規模採用影響日常營運。」她認為雖然疫情對餐飲業帶來嚴重打擊,卻也是加速科技轉型。

她笑稱,以往即使是餐飲連鎖品牌在採用餐飲科技時,往往「1年評估,2年導入」,但疫情讓導入科技時間縮短至3週或一個月,這些業者在採用科技後,也發現之前擔心是多餘的,不用擔心顧客資料外洩,或上線運作會影響顧客體驗,「現在是接軌國際趨勢的機會。」台灣餐飲業要升級,科技導入是必要途徑。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疫情當頭,餐飲科技如何以「創新」盡一己之力?
未來的餐飲業如何節省人力?自動化生產與機器人時代已經來臨
用科技跨足創新應用,未來餐飲可能邁入動態訂價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