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日本五大節:人日(1月7日,人類被創造的日子)、上巳節(3月3日)、端午節(5月5日)、七夕(7月7日)、重陽節(9月9日)源自中國古代在一年之中的重要階段舉行祭禮的風俗,傳入日本後成為宮廷的儀式活動,這些保留下來的風俗習慣是代代守護文化的成果,哪一天該吃什麼也是遵守風俗的要事。

撰文=村田吉弘(京都知名料亭「菊乃井」店主)

我有2個女兒。她們還小的時候,是我母親和老闆娘布置擺設女兒節娃娃,後來她們長大了也會一起幫忙。京都人是過農曆的女兒節,在春光明媚的好天氣,4個女人吵吵嚷嚷地布置女兒節娃娃的場景,外人看來或許覺得很歡樂。其實,女兒們都嫌麻煩,嘴上不停抱怨。這時候我會說「這事不能不做啊」。她們就會回嘴:「為什麼?」但這種事是沒有理由的。社會大眾普遍認為可以捨棄習慣,對我來說,保留風俗就是在守護文化。

遵守節日飲食是傳承文化的方式

去文化中心學不到文化,遵守固有習慣,了解其含意才是文化。因此女兒節當天,敝店的員工餐是吃散壽司配芥末拌油菜花,或是醋味噌拌炸豆皮分蔥,以及白肉魚海帶芽味噌湯。祇園祭這天是吃鯖魚壽司配烤魚板和雞腿肉。1月7日會做七草粥(用薺菜、鼠麴草、蕪青、稻槎菜、繁縷、水芹、蘿蔔煮成粥)。我母親也會在5月的端午節發柏餅給員工,中秋節是月見糰子。像這樣自然而然記住哪一天該吃什麼也是遵守風俗的要事。

盛裝在朱漆器的「雛膳」女兒節料理,每道菜都很用心.令人感受到春意盎然的氣息。(圖片來源:健行文化提供)

表現季節的感動成為日本料理的基石

日本五大節的人日(1月7日,人類被創造的日子)、上巳節(3月3日)、端午節(5月5日)、七夕(7月7日)、重陽節(9月9日)是源自中國古代在一年之中的重要階段舉行祭禮的風俗。傳入日本後,成為宮廷的儀式活動,後經德川幕府的制定,普及至民間。奇數為陰陽的「陽」,雙陰數就變成「陰」。原是為了避免發生禍事,進行消災解厄的儀式,在四季分明的日本,農耕民族的日本人對季節變化很敏銳,因而衍生出一整年的節日活動。

季節轉換之際,祈求無病無災、子孫繁榮、五穀豐收,製作節日的料理,成為每家每戶的慣例。以我家為例,冬天是山茶花。到了春天就是玄關前的櫻花。邊看邊想著今年何時會開花呢。秋天是廚房旁的菊花。每年反覆看,每年想像,轉化為幸福的記憶。其實這些是享用料理時的要素。表現季節的感動正是日本料理的根基。

既然是女兒節的時期,就用人偶造型的器皿盛裝料理,雖然這麼做也不是不行,難免俗氣了些。敝店3月的料理是清炸蜂斗菜佐少許的味噌。打開蓋子時,春天的香氣緩緩飄散。光是這樣,已在客人心中留下春天的幸福意象。

3月3日,在壁龕掛上酒井抱一的「立雛」掛軸,洗練的高麗青瓷花器裡插入西王母的山茶花與吊鐘花。(圖片來源:健行文化提供)

節日活動與季節息息相關 從時節創造食味

每個人對春天各有想像。對我來說,那是站在店門前的櫻花雨之中。忙碌過後的空檔,不經意感受到春意的時刻。每年都會重新想起的幸福記憶,這是我的春天。日本料理也許是四次元的料理。創造美味,就是讓客人想起那些幸福的記憶。和家人在每個季節進行活動,享用手作料理。家庭的幸福記憶是讓料理吃起來美味的要點。透過料理獲得身心的營養是日本料理的奧妙與美好。

地方食材運用是守護傳承和食的第一步

節日活動與季節無法切割,和地方色彩也有密切的關聯。京都的女兒節料理不可或缺的食材是蜆仔、白肉魚、油菜花、長鰈。雙殼貝是貞節的象徵,廣泛用於各地的女兒節料理,但以蛤蜊居多。也許是京都靠近琵琶湖,容易獲得瀨田的蜆仔。長鰈也是因為從若狹灣捕獲直送的關係吧。以前的人會說那是「若狹物」,不近海的京都,海產多半是從若狹灣而來。守護傳承和食的第一步是從家庭出發。

希望現在的日本人能夠重新認識季節的活動儀式,女兒節到了就拿出女兒節娃娃做裝飾,和孩子或孫子多多製造幸福的記憶是很重要的事。

內容來源=《和食之心》,健行文化出版

延伸閱讀
鰤魚滷蘿蔔、鯛魚燉蕪菁:京都最具代表性的冬季暖心燉菜
日式料理的精髓為何讓外人難以親近?
除了茶碗蒸 春天跟夏天也有各自的蒸物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