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古代的肥皂以豌豆粉、皂角米等可食用食材製成,除了去汙外亦能食用,因此當《金瓶梅》中西門慶請溫秀才和應伯爵在自家賞雪吃楊梅蜜餞時,才有錯認成糖肥皂的趣事產生。

撰文=李開周(《南方都市報》專欄作家)

《金瓶梅》第六十七回,西門慶請溫秀才和應伯爵在自己家裡賞雪。賞雪嘛,不能無酒。喝酒呢,又不能無菜。西門慶讓僕人燙酒端菜,在書房中擺了一個小小的宴席,招待兩個狐朋狗友。現在我們看看原文是怎麼寫的:

伯爵才待拿起酒來吃,只見來安兒後邊拿了幾碟果食,內有一碟酥油泡螺,又一碟黑黑的團兒,用桔葉裹著。伯爵拈將起來,聞著噴鼻香,吃到口猶如飴蜜,細甜美味,不知甚物。西門慶道:「你猜?」伯爵道:「莫非是糖肥皂?」西門慶笑道:「糖肥皂那有這等好吃。」伯爵道:「待要說是梅酥丸,裡面又有核兒。」西門慶道:「狗才過來,我說與你罷,你做夢也夢不著。是昨日小價從杭州船上捎來,名喚做衣梅。都是各樣藥料和蜜煉製過,滾在楊梅上,外用薄荷、橘葉包裹,才有這般美味。每日清晨噙一枚在口內,生津補肺,去惡味,煞痰火,解酒克食,比梅酥丸更妙。」……又拿起泡螺兒來問鄭春:「這泡螺兒果然是你家月姐親手揀的?」鄭春跪下說:「二爹,莫不小的敢說謊?不知月姐費了多少心,只揀了這幾個兒來孝順爹。」伯爵道:「可也虧他,上頭紋溜,就像螺螄兒一般,粉紅、純白兩樣兒。」

泡螺其實沒有螺,衣梅則拿梅包糖衣

主賓三人飲酒,席上有兩道甜點不同凡響,一道是「泡螺」,另一道叫作「衣梅」。

拙著《吃一場有趣的宋朝飯局》專門考證過「泡螺」,它其實是宋朝就有的甜點,應該寫成「鮑螺」,用奶油製成,做法並不複雜:將半固態的奶油直接擠在碟子上,邊擠邊旋轉碟子,形成螺旋狀的美麗造型,如鮑魚,如螺螄,故稱「鮑螺」,又叫「滴酥鮑螺」。

「衣梅」這道甜點在宋朝沒出現過(也許出現過,但不叫這個名字),好在西門慶把製作方法講得十分清楚:「都是各樣藥料和蜜煉製過,滾在楊梅上,外用薄荷、橘葉包裹,才有這般美味。」由此可見,它是用楊梅做的一種蜜餞。

古代肥皂用食材製成,可食用

西門慶這兩個朋友比較土包子,既沒有吃過鮑螺,也沒有見過衣梅。就在這一回裡,應伯爵第一眼看見鮑螺,喊道:「好呀!拿過來,我正要嘗嘗!」先捏了一個放進嘴裡,又捏了一個遞給溫秀才,說道,「老先兒,你也嘗嘗。吃了牙老重生,抽胎換骨。眼見希奇物,勝活十年人。」溫秀才放入口中,入口即化,也讚嘆道:「此物出於西域,非人間可有,沃肺融心,實上方之佳味。」隨後三人飲酒,僕人擺上果盤,應伯爵已經把衣梅吃到了嘴裡,仍然不知道是什麼,西門慶讓他猜,他居然以為是糖肥皂!

大家讀到這裡可能會覺得奇怪:這應伯爵也太土包子了吧?怎麼能吃的東西當成肥皂呢?肥皂能吃嗎?糖肥皂又是什麼東西?
其實呢,古代的肥皂跟今天不同,現在肥皂當然不能吃,古代有些肥皂還是能吃的。

豌豆粉可清潔,製成澡豆用來洗澡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世說新語》中的一個故事,說是東晉貴族王敦娶了晉武帝的公主,馬上搬進一所豪宅,家中陳設升級了不只一個檔次,有些東西他不認識。比如說有一次,他上完廁所出來,丫鬟用金盤盛水,用玻璃碗盛澡豆,讓他洗手,他居然把澡豆倒進水裡,一口氣吃光了,惹得眾丫鬟掩口而笑。這個王敦吃的澡豆,就是早期的一種肥皂,用豌豆粉和香料製成,不僅可以拿來洗澡,還可以吃,因為無毒,還很香。

豌豆粉有去汙功能。記得我小時候,我媽喜歡將豌豆泡軟搗碎,加上鹽,拍成餅子,上籠蒸熟,稱為「鱉饃」。有一回她蒸鱉饃蒸得太多,天熱沒吃完,餿了,她不捨得扔,就用鱉饃刷鍋,效果很好。

豌豆粉的發現源自印度人

豌豆粉能去汙,最早可能是印度人發現的。按佛教經典《五分律》記載,佛陀住世時看見一些弟子在大樹上蹭癢,背都蹭破了,於是命令他們用澡豆沐浴。再查《十誦律》,佛陀所說的澡豆正是用豌豆粉、黃豆粉和迦提婆羅草粉製成的小藥丸,既能外用,也可內服。

漢朝以前,中國沒有豌豆。漢朝以後,豌豆跟著佛經傳進來,用豌豆做的澡豆也傳了進來。一直到清朝末年,北京還有一種「香麵鋪」,售賣用來洗臉的「豆兒麵」,原料仍然是豌豆粉加香料,既能去汙,又能增香。

「胰子」原料為豬胰臟,利用酵素分解去汙

中國自己發明過一種去汙產品,原料是豬的胰臟,配以草木灰或者其他成分,可以製成塊狀的肥皂,俗稱「胰子」。胰子富含脂肪酶,能將很難洗掉的油脂分解成脂肪酸,所以有去汙能力。

可能比印度人發明澡豆和中國人發明胰子還要早的時候,腓尼基人和古埃及人已經分別用不同的方式發明了肥皂。腓尼基人把動物油加熱,摻入山毛櫸樹的炭灰,冷卻後即成肥皂。古埃及人則把植物油加熱,摻入草木灰,冷卻後製成肥皂。草木灰呈鹼性,其中的碳酸鉀與油脂混合,會產生化學反應,產生一種有許多碳氫分子組成的長鏈。這種長鏈的一頭能吸附油分子,另一頭能吸附水分子,所以能把用清水難以去除的油污吸到水裡,讓人和衣服變得乾淨。

論去汙能力,胰子勝過澡豆,油與鹼製成的肥皂更勝一籌,但是澡豆能吃,胰子與各種鹼性肥皂都不能吃。

植物製成的肥皂:皂角

後來中國人再次出手,找到了一種純植物的去汙產品:皂角。

皂角是皂角樹的果實,外形像扁豆角,把莢剝開,裡面是光滑渾圓的種子。這些種子叫作「皂角米」,又叫「雪蓮子」,它富含皂苷(即皂素),皂苷可溶於熱水,搖動後能產生豐富的泡沫,所以也有去汙功效。

僅能去汙並不稀奇,皂角有一個最大的好處:能吃。大家可以去網路上搜一下「皂角米」或者「雪蓮子」,所有相關產品一定不是分在洗化用品的類別,而是被掛在食品類別。這種食品像蓮子一樣包裝出售,售價極貴,差不多一斤要賣新臺幣800塊。

買回來怎麼吃呢?先用清水泡上一整天,把這些皂角米泡軟,泡發,再煮成粥。粥裡可以加糖,也可以放鹽,根據你喜歡什麼口味而定。聽說也有人在燉雞湯和熬米粥時放幾粒皂角米,能讓湯汁發黏,口感更好。

皂角米含植物性膠成分,但不具美容效果

皂角米為什麼能讓湯汁發黏呢?因為它低蛋白、低脂肪、含有植物性膠,加熱後能吸水,晶瑩剔透,像涼粉一樣,像葛粉一樣,像阿膠和豬蹄裡的膠原蛋白,也像美女吹彈可破的皮膚。

現代中國美容成風,奸商趁機誤導大眾,將所有看起來吹彈可破的食材都打上了美容養顏的標籤。皂角米之所以賣那麼貴,跟虛假宣傳是有很大關係的。事實上,這種食材裡的植物性膠僅僅看起來像膠原蛋白,本質上只是膳食纖維,與膠原蛋白完全無關,更不可能有美容效果。即使它像豬蹄與阿膠一樣含有膠原蛋白,吃進去也不會有美容功效,因為任何一種膠原成分進入消化道,都逃脫不掉被分解成碳水化合物的命運,如果消化不完,還會被轉化成脂肪囤積起來。

「肥皂」名字起源自圓潤的皂角米

有趣的是,宋朝人也吃皂角米,不過不是為了美容,而是為了享用它軟糯的口感。北宋末年,一個名叫莊綽的小官在《雞肋編》中寫道:

浙中少皂莢,澡面衣皆用肥珠子。木亦高大,葉如槐而細,生角長者不過三數寸,子圓黑肥大,肉亦厚,膏潤於皂莢,故一名「肥皂」,人皆蒸熟曝乾乃收。京師取皂莢子仁煮過,以糖水浸食,謂之「水晶皂兒」。

北宋開封人將皂角米煮熟,泡在糖水中浸透,軟糯甜美,紅如瑪瑙(宋朝只有紅糖),故名「水晶皂兒」。浙江還有一種不同於北方的皂角樹,結出來的皂角米更大更圓,果肉更加肥厚,俗稱「肥皂」。

南宋筆記《都城紀勝》記載:「都下市肆名家馳譽者,如中瓦前皂兒水、雜賣場前甘豆湯……」中瓦是南宋杭州有名的娛樂場所,門口賣「皂兒水」,我估計是用皂角米加工的飲料。另一本南宋筆記《武林舊事》提到杭州城內售賣一種甜點「皂兒糕」,應該是用皂角米加工的糕點。

揭曉誤認成糖肥皂之謎

OK,現在回到《金瓶梅》,回到「糖肥皂」。應伯爵為什麼會把楊梅蜜餞當成糖肥皂呢?因為他說的糖肥皂是用糖水煮透的皂角米,類似宋朝的水晶皂,無論顏色、甜度還是軟糯的口感,都有點兒像楊梅蜜餞。

內容來源=《食在宋朝》,大旗出版

延伸閱讀
市售鴨血產品多為混血 你不能不知的鴨血製作真相
為什麼是東坡「肉」而不是「魚」呢?跟蘇東坡的飲食偏好相關!
是蜂蛹還是蠶蛹?甄嬛懷孕後想吃的「糖霜玉蜂兒」到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