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在食安議題上,食品業者與消費者之間正面臨「傳播者」與「受眾」的認知落差。業者應該要知道,做了哪些事情就應該原原本本地,用大家能聽得懂、聽得明白的方式,「有感」大聲地說出來,消費者才能夠完整接收到訊息!

創新,是食品業者跳脫過往食安風暴的途徑嗎?在消費者對食品業的信任感回升緩慢之時,食品業者要如何拉近與消費大眾的距離?

食品業者一直以來都在對消費者雞同鴨講!

其實一直以來,在食安議題上,食品業者與消費者之間正面臨「傳播者」與「受眾」的認知落差。就拿我最愛的「談戀愛」為例(請見從感性切入,和消費者談一場熱烈的戀愛吧!),男生覺得送貴重禮物、請女生到高級餐廳吃飯就是交往,但女生卻覺得你只是眾多追求者之一,還年輕想多看看貨比三家;女生覺得明明已經發了三百張好人卡委婉拒絕,但男生卻覺得沒有明確拒絕就是有機會,不但沒有打退堂鼓,反而更越挫越勇......。

我們常常覺得已經「說清楚,講明白」的事情,但可能因為說的管道、語彙不正確,或說得太複雜、太迂迴等,使得對方卻根本沒有接收到,或是理解成另外的意思,最後不但沒有達到效果,反而造成誤會。

不是「有講就好」!講再多讓人聽不懂也無用!

食品業者們經常落入「有講就好」的迷思,覺得已經做了SGS、HACCP、ISO22000、TQF、TAP等食安認證,也都放在官網及包裝上了,還要怎麼更安全?我在擔任農委會品牌輔導計畫的顧問時,也的確幾乎每家廠商都這麼認為。這就好像相親大會裡,每個男生都說「你好,我有眼睛鼻子嘴巴,眼睛長在鼻子上,嘴巴長在鼻子下」一樣的令人白眼,更何況大多數消費者對這些專業認證並無法辨認與區別,對其內涵更是一知半解,再加上部分廠商運用「知識落差」蒙騙消費者,更讓消費者對認證逐漸無感。這並非否定認證存在的必要,而是不能成為食安溝通的萬靈丹。

當然,也有一些鐵漢柔情的業者認為,說得再多都是巧言令色,做就對了,事實會證明一切;這雖然很有氣魄,但也讓人感到迂腐。作為現代人就要「敢做敢當」,做了哪些事情就應該原原本本地,用大家能聽得懂、聽得明白的方式,「有感」大聲地說出來。

溝通,解決認知落差的標準答案

文走至此,答案呼之欲出。「溝通」才是業者與消費者之間食安認知落差的關鍵,食品業者做了再多,沒有用正確的方式傳遞給消費者,都是打水漂。「說出來」只是成功溝通的第一步,而如何讓消費者接收得到、願意接收,就是另一個層面的問題了。至於「創新」,No and Yes!食品業者在產品、行銷、包裝,甚至公益方面的創新,也許能吸引消費者的注意,拉近品牌與消費者的距離,但不會解決食安認知的落差,甚至可能會有「此地無銀三百兩」的反效果。然而,如果把創新解釋為讓消費者更能準確接收並理解業者食安作為的「溝通技巧」,也許就說得通了。

在食安的溝通上,「背書」是經常使用的方式,透過第三方的使用或掛保證,間接證明食品的安全,例如名人、官方、大廠,或各種認證。這個方式雖然借力使力,但卻有關鍵罩門:第三方的可信賴度是否足夠,或與食品安全的關係是否不證自明,例如標榜獲歐盟或日本選用,以及獲巴布亞紐幾內亞選用的產品,消費者應該會覺得前者比後者更可信吧!原因就是在消費者的認知裡,歐盟及日本對安全及品質的要求標準很高,如果獲得了他們的認可,那應該就是沒有問題的;巴布亞紐幾內亞雖然並非就是危險或品質不良的代表,但業者必須花更多的時間及力氣證明它的品質,而不是只一句話就可以了事的(認證也是)。

除了背書之外,還有許多透過品牌行銷或包裝設計等形式,傳遞食品安全理念的作法,從我過去輔導的品牌案例中,依照傳播影響強度與觸及廣度加以分類,歸納整理為以下幾種:

一、親身體驗:

把消費者直接帶到產地或工廠,親眼見證甚至體驗他們所買到吃到的食品,是怎麼被種植與製作出來的,進而感受品牌對食品安全的用心。觀光工廠以及近年流行的食農體驗活動等都屬於此種形式。但要非常注意避免落入「廠商語言」的俗套(請見是觀光工廠,還是參觀工廠?),從消費者的視角及需求出發,才能設計出真正吸引並感動消費者的體驗。同時,這也是影響強度最高,但觸及廣度最低的形式,因為每次活動能觸及的消費人數有限,況且消費者也不見得經常有時間或有意願參加活動。

二、眼見為憑:

把產品種植或製造的過程送到消費者的面前,經常使用的方式就是拍攝三分鐘左右的影片,雖然不失一種折衷辦法,但畢竟隔了層螢幕,透過剪輯也有隱惡揚善的操作空間,真實性難免打折;況且,現在品牌影片的拍攝手法越來越進化,消費者的口味也越來越重,若是劇本內容不夠生動,恐怕也無法真正感動並取信於消費者。

雖然如此,我所輔導的有機大米品牌「善德良米」卻另闢蹊徑,將原本用來管理大片田地的高解析度監控系統,透過基地台將影像訊號送出,讓消費者能在官方網站及APP上直接點選,實時監督田間實際的種植情況。同時,善德良米也在每批次出貨的大米包裝上,標示該批次產出的大米來自哪一塊田地(編號),由哪一台攝影機監控,讓消費者可上網回溯該攝影機的影像紀錄,不但增加食品安全的可信度,也用行動實現其「德養天下,責任於心」的品牌承諾。


消費者可於「善德良米」官網上即時觀看稻田實際種植狀況。(圖片來源:善德良米官網截圖)

三、真人真事:

在所有敘事方式中,用「人」說「故事」是最能打動人心的,也不難理解為何有那麼多食品業者以創辦人為主角,訴說品牌的理念與故事,例如鳳梨酥知名品牌「微熱山丘」就是以創辦人與家人的真實故事及圖像,作為品牌傳播的內涵。然而,運用此種方式最重要的關鍵是「真實」,必須真有其人其事,否則就會像某火鍋品牌一樣,成也婆婆,敗也婆婆。

尤其在食安風暴之後,大品牌光環退場,反而是真實且充滿濃濃人情味的小農品牌,更能獲得消費者的信賴。我所輔導的台灣茶品牌「茶漾一」正是將小農台前化的最佳範例,以「台灣處處有好茶」為品牌信念,將台灣茶依照海拔、產區及發酵程度加以編號,打破高山茶才是好茶的迷思;同時,「茶漾一」也把品牌的角色定義為「台灣好茶的尋訪者」,將各種茶品實際栽種及烘焙的職人推到幕前,透過真實的故事與講述,讓消費者感受到他們對茶品滿滿的愛與心意。


台灣茶品牌「茶漾一」透過台灣製茶職人講述製茶工藝與故事,讓消費者更了解手中這杯好茶的由來。(圖片來源:茶漾一官方粉絲團)

四、溯源包裝:

食品包裝不只是資訊標示與美觀的功能,在材質及製作方式上更與食品安全息息相關,尤其包裝是所有品牌傳播管道中,唯一從前端宣傳、貨架陳列、購買使用,到回收再利用的完整產品生命週期中,都可持續溝通品牌理念的媒介,更是食品業者可以充分發揮「創新」、溝通食品安全的最佳管道,例如有機食品的包裝材質必須選用食品級紙張及油墨,包裝製作工廠也必須符合有機認證,甚至有些還會採用可降解回收或其他永續循環的材質。

此外,包裝設計上的小心思,也能讓消費者感受到食品業者對食安的重視,以及負責任的態度。例如「善德良米」除了在每批次的包裝上標示產出田地編號,讓消費者能查詢實時監控錄影外,也附上該田地管理人的親筆簽名及品牌封印章,以示負責。


善德良米的包裝上附有農民簽名和品牌封印,以表示對產品負責。(圖片來源:善德良米官網)

而馬來西亞燕窩品牌「官燕苑」,是中國於2011年血燕事件全面停止進口後,首批通過各項嚴格檢驗,獲准進口的燕窩廠商;而為了讓消費者感到安心,官燕苑不僅在每盞燕窩上都附上溯源二維碼,更在鐵盒外裝上封上品牌貼條,向消費者保證每盞燕窩都是從馬來西亞原裝進口。


馬來西亞燕窩品牌「官燕苑」在每盞燕窩上都附上溯源二維碼。(圖片來源:官燕苑官方粉絲團)

真實,食安議題的最終救贖

除了上述幾種作法外,食品業者在食安議題上的「創新」方式多元,不一而足,但無論用何種方式,總結起來仍是離不開「真實」兩個字:無論親身經歷、眼見為憑,還是創辦人故事,或小農現身說法,都必須以真實取信於人。一旦被踢爆作假,那就是信用破產,萬劫不復,無論再多補救,也無濟於事;多少風光一時的大品牌在此跌跤,殷鑑不遠。

延伸閱讀
怎麼吃都不膩?錯!再不創新,就等著被淘汰!
2019食品飲料誰最創新?近3成民眾對休閒食品的改變最有感!
拒絕過度加工!更健康、能溯源、又天然的產品才能符合消費者需求!
【食品創新】一隻植物蝦年銷上億、賣遍25國!松珍讓素食也能吃出山珍海味
【包裝創新】龍頭就得帶頭走!麥當勞包裝減塑少紙化,功能卻變多!
【公益創新】「友善食光」推行首月救回百萬剩食!全家便利商店用科技解開通路剩食死結
【行銷創新】「沒有」反而是最大優勢!泰山結盟手搖飲品牌打群架,9個月狂銷800萬罐!
【餐飲創新】台灣唯一癌友專屬照護餐!奇力愛用大數據客製出1008套菜色模組
【話題新品】不玩老套聯名!「黑松沙士╳臺虎精釀」如何用一場靈魂交換激起世代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