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TV
Menu
食力 foodNEXT
登入/註冊
繁中
繁體中文
簡體中文
English
訂閱
您可能有興趣
寶寶米餅
海鮮混充
食驗室
食創獎
新品報告
食專題
濫「漁」充數!拆解真假海鮮混
台灣海鮮混充層出不窮,從漁獲到餐桌,究竟是哪個環節出錯了?
【產地海域不明】混產地賺取價差亂象多!該如何強化產地標示規範?!
【重量標示不明】買水產好像買冰磚?「包冰率」未標明惹爭議
【管理權未落實】為什麼海鮮標示那麼亂?竄改保存期限、海域不明都是灰色地帶
飲食產業6大困境如何解?食創
品牌老化、畜牧污染、包裝陳舊等六大困境纏身!飲食產業如何升級再造?
【細分市場】素食商機人人搶,統一超卻大費周章用13種鮮食分類,解決素食者外食需求
【綠能經濟】70歲彰化養豬大王把糞尿變綠金,每年減少超過3萬噸溫室氣體
【數位升級】上市70年第一次不投電視廣告!黑松沙士打出成功的全數位化行銷處女戰
【特別企劃】包裝食品與添加物
推動潔淨標章,最難的不只是成本
500項商品、700項原料大變身!全家用3年掀起Clean Label少添加革命
【食聞】「減法思維」讓涼麵更美味!全家鮮食研發秘密大公開
【食品創新】與其等待,不如自己動手做! 全家從通路直接跳下來開發少添加食品
2020網購食品大調查
網購食品趨勢檔不住,電商銷售成長率狂飆、遠超實體通路!
「宅在家」時勢推升網購買氣!4成民眾養成每月固定購買習慣
55%民眾曾因網路開箱影片而入坑!臉書直播成為「宅食品」聲量討論王
聯華食品總經理林家齊獨家揭露!從生產到銷售的全數位轉型策略
【特別企劃】疫情與消費變遷之
【食聞】新冠疫情震撼消費市場,白肉雞品牌「十八養場」如何靠網路銷售分散衝擊?
【食聞】疫情帶動網路購物成長,雞肉商品趁勢攀上百大熱銷
【食聞】台灣一年吃掉近2.4億隻國產白肉雞!疫情衝擊與消費需求變遷下,雞肉市場有何變化?
雞肉食安5大問:想安心吃雞就看這篇!
【特別企劃】讓健康的種子萌芽
【食聞】連結多元場域資源,打造活力桃園的健康環境
【食聞】用營養餐飲與人情守護做調味 讓桃園長者更加幸福健康升級
【食聞】讓桃園的運動風氣遍地開花,喚醒市民的運動魂
【食聞】阿公阿嬤該怎麼吃?「三好一巧」健康均衡飲食原則要遵守!
食科學
食添加
「二氧化碳」將列食品添加物管理!2022年7月1日正式上路
顏色越漂亮越讓人想吃?感官實驗證實視覺刺激能提升消費者滿意度
台中獨有小吃「大麵羹」其實不用牽羹?加入這一味讓它久煮不爛!
拉麵的嚼勁怎麼來?「鹼水」的比例是關鍵!
食包裝
千篇一律的葡萄莊園設計太老套了!這12款小清新葡萄酒包裝讓你未飲先醉
鋁罐包裝、紙吸管、互動式......飲料包裝設計如何再創新?
啤酒食裝秀拼顏值!這13款啤酒包裝美到讓你捨不得喝
比傳統玻璃瓶輕5倍、碳足跡少6倍!全球第一款使用紙裝酒瓶的琴酒即將上市
食加工
寶寶米餅用工業氮氣充填錯在哪?工業級、食品級氮氣純度不同、價差一倍!
【重量標示不明】買水產好像買冰磚?「包冰率」未標明惹爭議
【食聞】優格戰國時代來臨,你知道什麼才是真實發酵的「天然濃」嗎?
想吃什麼,一台食物列印機通通搞定?該如何達到印刷可食的境界?
食追溯
巧克力名列生產里程最高的食物之一!一張圖帶你看懂巧克力產業鏈
不在全球主要可可生長帶!最北可可生產國「台灣」靠什麼本事躍上國際舞台?
【產地海域不明】混產地賺取價差亂象多!該如何強化產地標示規範?!
學習如何與土地生命友善共存!3部精選電影揭開食物背後的旅程
食科普
擔心吃鳳梨會刮舌?了解科學原理讓你放心大口吃!
甜酒釀的甜味哪裡來?發酵的魔法如何讓它這麼甘甜?
喜歡窩在咖啡廳工作?是什麼原因讓你感覺更有靈感?
如何分辨水產新鮮度?海鮮專家傳授簡單3步驟挑出鮮魚
農科技
打破春秋產季限制!燈照調節技術讓我們全年都吃得到酸甜新鮮百香果!
一生投入木瓜研究、解決台灣瓜瘟!台灣木瓜界大人物「PAPAYA葉」 教授
雞糞乾燥造粒處理,一舉解決發酵費時和環境氣味問題!
藻渣也能變黃金?水試所在麒麟菜中找到保健新商機
食新聞
謠言拆解
食物掉下去馬上撿起來吃就沒問題?別再相信5秒原則了!
煮火鍋、燉湯浮出來的白色泡沫是什麼?有害嗎?
切開蕃茄,果肉竟是綠色的?不會中毒別驚慌
【食聞】別再以訛傳訛!雞肉生長不需要生長激素,也不會吃到瘦肉精!
國際食事
外送也能很環保!美國新創推出「零塑外送」,方便又不留包裝垃圾
2020年韓國泡麵出口值破6億美元!中國、美國消費者為什麼瘋韓風?
一口啤酒、一口洋芋片救地球!英國新創與百事聯手打造永續商機
還有什麼比揉肚子更享受?美國推出毛小孩也可以吃的冰淇淋!
即時新聞
樂霏寶寶米餅事件波及代工品牌! 「奮起福」、「米米基地」主動下架接受退換貨
植物油含量超過5%不能叫做巧克力!巧克力正名新制2022年元旦上路
首家群眾募資米餅、卻使用工業用氮氣包裝!6款樂扉寶寶米餅即日起接受退換貨
「各式料理任你選,你去百貨美食街吃什麼?」問卷得獎名單出爐
安心消費
北市衛生局抽驗市售食品丙烯醯胺含量,卡迪那洋芋片天婦羅口味超標,即日起接受退換貨
元宵節想安心吃湯圓?注意衛生、有效期限、適當保存溫度!
包裝火鍋湯底稽查結果出爐,8件標示不符規定
食藥署公布校園午餐團膳業者稽查結果,1件驗出大腸桿菌
食事追蹤
疫情持續衝擊全球海鮮供應鏈!聯合國:2億人口生計受創,需強化跨國合作
植物沒有奶,到底能不能稱「植物『奶』」?歐盟擬立法禁止相關行銷用語
餐飲外送興起卻讓澳洲垃圾量年增20%!研究發現:漢堡套餐比中式料理包裝碳足跡更高
你知道你吃的土魠魚羹是什麼魚嗎?土魠是俗名不是學名,不同魚種價差可高達3倍!
產業動態
營收掉了25%卻演起舞台劇,鼎泰豐在打什麼主意?
台灣麥當勞副總裁公開決策心法!如何用每個行銷策略打動消費者?
過年零食吃不過癮?「食驗室」繼續帶你免費吃不停!
暖心暖胃的好甜品!食驗室評測「Swiss Miss棉花糖熱可可粉」:攜帶方便、香味濃郁
食生活
健康營養
【食聞】運動後吃什麼?除了高蛋白質,營養密度高更重要!
【食聞】「同學,你今天吃什麼?」健康搜查隊出動!直擊學生外食陷阱
元宵節呷甜甜人不圓,繽紛高纖五彩圓讓你好吃又營養!
【食聞】成年人的正確飲食指南:日日實行均衡小技巧,生活更健康!
飲食文化
喝下年糕湯就多一歲?朝鮮時期開放新年殺牛、從此湯頭增添牛滋味!
承載無限思鄉情懷的肉骨茶,牽起馬來半島與華人的獨特緣分
台式炸麵包「營養三明治」的誕生是為了解美軍鄉愁?真的營養嗎?
我們正失去與老祖宗的連結!「台菜教母」黃婉玲用一碗菜尾湯「結」出台灣的命脈
在地創生
如何顧好「門面」?店面設計提供這三項資訊會更有人氣
ECOCO讓回收變成生活小確幸!環保還能拿回饋,讓回收不再有壓力
太過堅持美味反成敗筆?想成功經營餐廳,重點更在「熱銷」!
點「食」成金!「Food Shift」讓醜蔬果重生、以烹飪課程扭轉貧困人生!
美味食勢
【懶人包】3月好運「旺」起來!各家鳳梨商品一篇報恁知!
痞客邦公布全台TOP10熱門景觀餐廳,浪漫夜景、青山綠水、特色建築超欠拍!
搶攻粉色商機!全家、7-11櫻花季開跑攻陷少女心!
超商龍頭爭搶「瓜迷」!推出優惠新品迎戰世界地瓜日
節氣飲食
⿇油糯米雞飯讓你補過冬!口感Q彈、補身抗寒冬
霜降食 白柚
中秋節除了柚子與月餅,吃芋頭還象徵富餘好日子!
【食聞】秋日進補聰明吃,營養師說這樣補超清爽
食農教育
讓孩子動手玩「食」驗!透過繪本和桌遊培養孩子的選食力
消費者怎麼發揮監督力量?食魚教育不可少
食農教材免費上線!灃食「營養5餐資源網」公布多元食育教材
小孩挑食該怪誰?研究發現:嚴厲的父母更容易讓孩子挑食!
食專欄
食品科學
想攝取納豆保健,注意食用方式與溫度!
什麼是混合型啤酒?「蒸氣啤酒」真的會冒煙嗎?
你壓力也很大嗎?日本人除了「淚活」竟還有「紓壓食」?
「鬼滅之刃」為日本食品業注入「全集中呼吸」!疫情下聯名商品帶動經濟急速成長
醫學營養
富含大豆異黃酮的食物,子宮肌瘤、乳癌、乳腺瘤等婦科病患可以吃嗎?
理科太太「太空人維他命」募資飆破三千萬!1瓶真能抵12瓶嗎?
蜂王乳效用有那麼大嗎?被吹捧的效能多數未經過人體研究支持
控制血壓、降膽固醇、減重就靠它!得舒飲食6原則及外食菜單推薦
漁農畜牧
讓經濟動物活得更快樂的「人道飼養」,正在畜牧產業崛起中!
為什麼喝功能性優酪乳可以抗過敏?
產銷履歷,3個大眾質疑的原因
新手務農必看!前人的辛酸踩雷史變成你的寶貴知識
產業創新
「生義大利麵」是什麼?怎麼在競爭的義大利麵市場中脫穎而出?
高端化油品商機浮現!疫情下的飲食新常態,亞太區食用油朝兩極化發展
腸道健康好夥伴! 益生元、益生菌持續主導創新消化健康產品
日本青年回流務農,開拓農業新商機
飲食文化
義大利第一位米其林三星女主廚,她如何顛覆餐酒搭配的刻板印象?
真正的波隆那肉醬義大利麵用粗麵還是細麵?什麼麵條配什麼醬料不能馬虎!
英國新創推出環保回收家電!適用7種回收材質、一鍵壓縮免麻煩
香港高級社交圈磨出的高超廚藝!「隱世廚神」名菜在台灣也吃得到
食力特派
力求自助助人!台灣加速新冠肺炎疫苗研發進度
食品史上的9月29日 國際糧食損失與浪費問題宣傳日
第一時間就出面道歉?看了西雅圖咖啡新品上市新聞稿,我們有話要說
因應疫情急驚風到來,食藥署如何積極輔導與審查、成就國家防疫隊?
食驗室
HOME
食新聞
即時新聞
Breaking News
即時新聞
樂霏寶寶米餅事件波及代工品牌! 「奮起福」、「米米基地」主動下架接受退換貨
2021/03/03
因使用工業用氮氣充填以及工廠環境衛生爭議,展裕國際公司旗下「樂霏寶寶米餅」事件持續延燒,也影響到展裕的代工品牌,至今已有「奮起福」及「米米基地」兩家由展裕代工的廠商先行自主預防性下架,也提供消費者退換貨。
植物油含量超過5%不能叫做巧克力!巧克力正名新制2022年元旦上路
2021/03/02
針對巧克力所含可可脂含量有限、卻稱做巧克力的爭議,衛福部食藥署祭出正名新制,於2021年3月2日公告修正巧克力之品名及標示規定,新制將於2022年1月1日正式實施,未來只要添加植物油超過該產品總重量5%的產品,不得以「巧克力」為品名。
首家群眾募資米餅、卻使用工業用氮氣包裝!6款樂扉寶寶米餅即日起接受退換貨
2021/03/02
生產「樂扉寶寶米餅」的展裕國際有限公司,遭到離職員工檢舉其中和工廠使用工業用氮氣封存寶寶米餅。新北市衛生局至現場稽核後,已預防性封存現場近500公斤米餅,展裕公司也發出聲明表示2021年3月1日起主動將6款有機寶寶米餅採取預防性下架措施,並接受消費者退換貨。
「各式料理任你選,你去百貨美食街吃什麼?」問卷得獎名單出爐
2021/03/02
美食街問卷得獎名單公佈啦,快看乖乖填問卷中獎的幸運兒是不是你吧!
繼鳳梨後,蓮霧外銷也受阻?防檢局:兩岸貿易正常、為貿易商自行延期
2021/02/28
繼鳳梨無法輸出到中國後,有農民擔心其他水果的外銷也受阻,防檢局表示,目前輸往中國的蓮霧貿易正常,且「海峽兩岸農產品檢疫檢驗合作協議」平臺未接獲相關訊息,請輸出業者無須擔心。
中國突宣布3月起禁止進口台灣鳳梨!影響近9成出口量,農委會啟動止血機制
2021/02/26
中國國台辦突然發布自3月1日起暫停台灣鳳梨輸入,原因為多次從台灣鳳梨中檢出介殼蟲。農委會表示台灣鳳梨過去產品良率達99%,且害蟲應可循國際慣例經燻蒸處理消滅,將啟動止血機制、防止產地價崩盤。
避免秋刀魚資源耗竭!台日韓等8國同意減少40%捕獲量
2021/02/26
NPFC(北太平洋漁業委員會)第6屆委員會於2021年2月召開,與會各國考量北太平洋秋刀魚等海洋生物數量下降,決議降低漁獲限額,以保護環境和永續利用海洋資源。
淪為亞洲第13個疫區!馬來西亞爆發非洲豬瘟疫情
2021/02/24
台灣非洲豬瘟中央災害應變中心,於2021年02月24日發佈消息,馬來西亞沙巴州發生非洲豬瘟疫情,馬來西亞是亞洲地區,第13個發生非洲豬瘟疫情國家。
動物用藥殘留容許量新修訂!牛隻使用的香豆磷、加米黴素藥品納入規範
2021/02/24
衛福部於2021年2月24日預告修正「動物用藥殘留標準」,將增訂香豆磷、加米黴素等2種動物用藥的殘留容許量。
屠宰場食品級含氯消毒劑正式納管!殘留超標最高罰15萬
2021/02/22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於2021年2月18日訂定「屠宰場使用食品級含氯消毒劑應注意事項」,含氯消毒劑含氯濃度必須在50到20ppm間,使用後須沖水並滴掛,確保氯殘留在1ppm的背景值以下等,若屠宰場未遵守規定,可依照畜牧法第39調開罰3萬至15萬元罰鍰。
北市2020年違規廣告共罰6480萬元!藥品居冠食品次之、台塑益生菌罰最多
2021/02/22
台北市政府衛生局統計2020年違規廣告查緝成果,食品、藥物及化粧品違規廣告共開罰806件、裁罰6480萬5000元。其中藥物77件、裁罰2420萬元(37.3%)金額最高,食品佔381件,裁罰金額2147萬元(33.1%)居次,化粧品348件、裁罰1913萬5000元(29.6%)位居第3名。
雲林崙背土雞場確診禽流感,撲殺近6千隻紅羽土雞
2021/02/13
雲林縣崙背鄉1紅羽土雞場確診為H5N5亞型高病原性禽流感,撲殺該場7週齡土雞計5734隻。防檢局表示,南韓及日本禽流感疫情持續嚴峻,且近日台灣各地溫差大,養禽業者需防範禽流感發生。
嬰兒配方奶粉添加植物油有新規定!最新限量標準7月上路
2021/02/04
油脂經高溫精煉後會產生「縮水甘油脂肪酸酯(Glycidyl fatty acid esters, 簡稱GEs)」,由於嬰幼兒食品中所添加之植物性油脂可能亦含有GEs,因此衛福部修訂「食品中污染物質及毒素衛生標準」中有關GEs的使用限量標準,避免高風險族群嬰幼兒的相關食品添加過多有害物質。
冬青葉正式開放使用!僅供沖泡不能萃取,須標示咖啡因含量
2021/02/04
因應業者需求,衛福部通過冬青葉的使用,並公告冬青葉使用上的限制與標示規定,乾燥後的冬青葉可以做成茶包和沖泡飲料之原料,但不能萃取或直接食用,並應依相關規定進行標示。
台中市府推「牛豬產品無瘦肉精金標章」,首波核發7家業者
2021/02/02
為確保肉品未使用萊克多巴胺,台中市政府推出「牛豬產品無瘦肉精金標章」,截至2021年1月底,共7家業者申請通過獲核發。
12人吃到飽後腹瀉送醫!台中「漢來海港」停業2天消毒
2021/01/28
台中知名自助餐廳「漢來海港」於2021年1月27日無預警公告28日、29日暫停營業2天。後經台中市食品藥物安全處證實,該餐廳在1月24日至25日期間,陸續有消費者出現嘔吐、腹瀉及腹痛等症狀,累計共有49人不適,其中有12位就醫,因此已命業者暫停營業,並將於3日內複檢。
動物產品農藥殘留標準翻新!蜂產品開放免驗「百里酚」
2021/01/27
衛生福利部(以下簡稱衛福部)於2021年1月27日修正「動物產品中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參考國際標準及台灣相關政策,衛福布增修訂14種農藥於動物產品的殘留容許量,也修正一項農藥名稱。
食品添加物標準新修正! 增列迷迭香萃取物可作為抗氧化劑、銅葉綠素鈉可用於糖果
2021/01/25
衛生福利部於2021年1月25日發布修正「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增列抗氧化劑迷迭香萃取物之使用範圍、限量及規格標準,並修正著色劑銅葉綠素鈉之使用範圍及限量標準。
巧克力盛宴「黑金派對」23日甜蜜登場!畬室╳興波聯名快閃,國內外破50個品牌聯手掀起可可狂潮!
2021/01/24
由「Eatpire風格美食指南團隊」策劃的全台最大巧克力風格盛宴「黑金派對」,自2021年1月23~31日,在新光三越台北信義新天地A9 9F宴會展演館甜蜜引爆。除了有興波咖啡X畬室法式巧克力冠軍聯手限定快閃之外,國內外超過50個巧克力、甜點、咖啡、酒飲品牌的「黑金市集」更是顛覆你對巧克力的想像。
環保人士方儉不滿《食力》報導輻射鹽爭議,提告求償、上訴仍敗訴
2021/01/23
《食力》2018年12月報導輻射鹽爭議,遭綠色消費者基金會秘書長方儉以法律途徑希望《食力》撤下報導並道歉賠償100萬元,法官一二審均判方儉敗訴。
挺過寒冬結出好果!2021全國蓮霧王、蜜棗王出爐
2021/01/22
2021年全國蓮霧王和蜜棗王分別由東港黃國霖、大社蘇信誠兩位農友拿下,透過優良的樹體管理和防災技術,力抗去年嚴峻的寒流,在「2021全國蓮霧及棗優質管理果園評鑑」中榮獲冠軍。
不管暖冬還是寒流,就是要吃鍋!麻辣鍋攀登網路話題之王
2021/01/22
「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調查2020年冬天網友們對於火鍋的討論,統計發現在寒流一波波之下,能藉由重口味與藥補帶起暖意的麻辣鍋、薑母鴨、羊肉爐為聲量前三名。過往豬肉是台灣人常吃的肉品,在此次調查中卻掉到第五名,第一名由鴨肉拿下。
賣黑糖鮮奶卻加紅茶惹爭議!迷客夏允諾改配方並捐出直營門市一日所得
2021/01/20
連鎖手搖飲品牌「迷客夏」被報導旗下部分鮮奶商品含有茶類,導致不能攝取咖啡因的消費者癲癇發作。2021年1月20日晚間迷客夏發出聲明表示,爭議商品將更改配方,且總部將捐出所有直營門市一日所得。
為減少社會爭議,農委會宣布:將直接管理台灣豬標章核發作業
2021/01/15
2021年起,台灣進一步開放含萊克多巴胺豬肉進口,作為配套措施的台灣豬標章卻風波不斷,降低大眾對於台灣豬標章的信心。為了提升標章認證效率,行政院農委會2021年1月15日宣布,原由中央畜產會執行之台灣豬標章申請核發管理作業,改由農委會處理、中央畜產會協辦。
統一超宣布收購foodomo3成股份,為台灣外送市場投下震撼彈!
2021/01/08
統一超商於2021年1月8日宣布,收購台灣本土外送平台foodomo的3成股份。有著foodomo在台深根5年的經驗,加上統一超商雄厚的的集團資源,在未來將從消費者的角度出發,提供更貼心的服務,有望為台灣外送平台帶來新的樣貌。
落實追蹤追溯,3家門市以上餐盒業者元旦起應開立電子發票
2021/01/06
台灣對食品業者的追溯追蹤規定自2021年1月1日起新增「應使用電子發票」與「應電子申報食品追溯追蹤系統」之業別規定。
豬肉原料原產地、飲料含糖量都要標示清楚!食品標示新制2021年1月開始正式實施
2021/01/06
2021年1月1日起正式上路的食品標示規定包括「農畜禽散裝食品原產地標示」、「包裝食品、散裝食品及直接供飲食場所供應食品之豬原料原產地標示」及「現場調製飲料標示」。
2021年食品輸入新規上路!開放30月齡以上美牛進口、強化食品含戴奧辛處理規範
2021/01/06
台灣食品的輸入規定及相關管理標準自2021年1月1日起有新規定上路,包括「開放30月齡以上美牛進口」、「增列進口豬貨品分類號列」、「食品含戴奧辛及多氯聯苯」處理規範、「食品污染物質及毒素衛生標準」及「動物用藥殘留標準」。
農產品初級加工場、進口商注意!衛福部預告:要登記才能營業,違者可勒令歇業
2021/01/06
衛生福利部(以下簡稱衛福部)於2021年1月6日預告修正「應申請登錄始得營業之食品業者類別、規模及實施日期」草案,納入農產品初級加工場登記的農民或農民團體,及具稅籍登記的輸入業者,並於公告日起實施。
小餅乾糖果都適用!衛福部預告:小包裝食品只須標示5項食品資訊
2021/01/05
衛福部於2021年1月5日預告「小包裝食品免一部標示規定」草案,表示考量到面積小、標示執行有困難,市售食品之容器或外包裝的最大表面積不足10平方公分者,只須標示品名、有效日期、國內負責廠商、原料原產地、過敏原等。
Facebook
Twitter
line
【重量標示不明】買水產好像買冰磚?「包冰率」未標明惹爭議
2021/02/04
新聞事件中消費者購買冷凍蝦時,發生重量一半以上來自冰塊的問題,不過這層冰其實是來自加工技術「包冰」,能夠避免冷凍導致品質改變的情形發生,法規雖未規定要標示包冰率,為避免發生消費糾紛,業者還是須控制包冰率,並將之標示於包裝上。
閱讀更多
編輯選文
精煉百年終結果 台灣可可與巧克力產業才正要開始打天下!
我們正失去與老祖宗的連結!「台菜教母」黃婉玲用一碗菜尾湯「結」出台灣的命脈
台式炸麵包「營養三明治」的誕生是為了解美軍鄉愁?真的營養嗎?
亞太區巧克力市場銷售下滑!疫情下的情人節,送人不如送自己!
植物沒有奶,到底能不能稱「植物『奶』」?歐盟擬立法禁止相關行銷用語
培養肉可望上市?以色列新創推出史上第一款「牛細胞」培養的肋眼牛排
時間小偷「快一點」如何用科技化點單幫4500家早餐、飲料、便當店偷時間?
疫情持續衝擊全球海鮮供應鏈!聯合國:2億人口生計受創,需強化跨國合作
訂閱電子報
訂閱
註冊成為會員
Home
食專題
濫「漁」充數!拆解真假海鮮混
飲食產業6大困境如何解?食創
【特別企劃】包裝食品與添加物
2020網購食品大調查
【特別企劃】疫情與消費變遷之
【特別企劃】讓健康的種子萌芽
食科學
食添加
食包裝
食加工
食追溯
食科普
農科技
食新聞
謠言拆解
國際食事
即時新聞
安心消費
食事追蹤
產業動態
食生活
健康營養
飲食文化
在地創生
美味食勢
節氣飲食
食農教育
食專欄
食品科學
醫學營養
漁農畜牧
產業創新
飲食文化
食力特派
食驗室
登入/註冊
Facebook
Youtube
[email protected]
×
登入/註冊
Facebook登入
Google登入
記得我
重寄認證信
|
忘記密碼?
登入
還不是會員嗎 ?
立即註冊新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