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菱角田對於維繫水雉生存有相當的重要性,近年來,在政府及民間推動水雉的生態保育,以及維繫有機栽培的菱角田,如今水雉族群從已緩步回昇,可說是友善農業與生態保育的最佳範例。

撰文=張蕙芬(大樹自然書系總策劃及總編輯)

每年秋天一到,都會地區的路旁常停著賣菱角、花生的小貨車,蒸鍋的白煙繚繞,在帶點涼意的夜晚,使人胃口大開,而鬆軟香甜的菱角無疑是最好的飯後點心之一。

水雉菱角唇亡齒寒 水雉保育迫在眉睫

吃菱角怎會跟生態保育扯上關係?原來是興建高鐵時,其橋墩工程正好座落在水雉所剩無幾的繁殖區內,才點燃了水雉的保育大戰,大家也第一次留意到這種美麗的鳥類,原來已經岌岌可危,即將從台灣消失。

水雉常被稱為濕地上的凌波仙子,原本遍佈台北、桃園、新竹一直到屏東、台東,由於土地開發和環境的破壞,如今只能在台南八掌溪至曾文溪之間的菱角田中發現水雉的蹤影,由此可知菱角田對於維繫水雉生存的重要性。

水雉特別喜愛在長滿浮水植物的淡水沼澤地活動,例如菱角田或是荷花、睡蓮生長的埤塘,水雉的腳、腳趾和爪都特長,使其分散身體的重量,而可以在浮水葉上行走無礙。水雉主要以小魚、小螺、水生昆蟲、浮游生物和植物嫩芽為食,對於菱角田的栽種者而言,其實是最好的幫手,幫忙吃掉許多危害菱角的害蟲。

政府民間合力復育 生態保育最佳範例

在高鐵的長期贊助下,台南官田成立了水雉復育區,台南農業局接手之後進一步成立了官田水雉生態教育園區,以推動水雉的生態保育以及維繫健康有機栽培的菱角田為目標,如今水雉的族群從1995年僅存50隻左右,到2012年已緩步回昇至380隻,可說是友善農業與生態保育的最佳範例。

水雉於每年夏季會開始長出漂亮的長尾羽,此即繁殖羽,為水雉的繁殖季節揭開序幕,此時菱角的植株也已成長到足以支撐鳥巢的重量,於是水雉開始築巢、孵蛋,剛好可以在菱農開始採收菱角前完成繁殖大業。水雉的繁殖行為非常有趣,是一雌多雄制,由雄鳥負責孵蛋和照顧幼雛的大任,雌鳥只要下蛋即可。友善種植的菱角田不僅提供水雉生存與繁衍所需的生態環境,更成為生態旅遊觀賞水雉的好去處,可謂一舉數得。

內容來源=《我的食物地圖》,天下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