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為擴大台灣大豆、硬質玉米種植面積產量,提高糧食自給率,配合稻作4選3、大區輪灌、綠色對地給付等政策前提下,農民雖表達對硬質玉米的高度種植意願,盼能提前耕作,農業改良學者則呼籲,應注意種植管理的難度與農損的風險。

採訪·撰文=張語屏

為減輕台灣國庫負擔、 緩解稻米超產及因俄烏戰爭衝擊原物料進口時程及成本,推動雜糧轉作與擴大種植面積,以種植較耐旱及較快收成的改良硬質玉米及黃豆雜糧作物為主。集結產官學代表,於2022年7月12日在雲林縣發表輪作推動計畫,期望提高糧食自給率,而農民在場表達對目前所需較高產量的硬質玉米,能提前種植,卻恐怕將面臨農損風險。

水稻種植面積超產3萬公頃 改種大豆、硬質玉米更能省下灌溉用水

行政院農委會農糧署署長胡忠一表示,在台灣要達成糧食安全的生產量,一年其實只需有24萬公頃的生產量就足夠,然而約自2015年來,台灣每年生產已超過27萬公頃生產量。

「超產的3萬公頃產量就會增加國庫負擔,也會讓資源產生扭曲,無法做有效利用。種植水稻用水量大,若轉作大豆、硬質玉米,所需灌溉水量只有種水稻的一半,1公頃可節省6700~8800噸的水,可供給4000個成年人1天所需用水量。」

努力達成硬質玉米種植面積5萬公頃、大豆5千公頃

在台灣主要做為飼料使用的硬質玉米,胡忠一說明,硬質玉米種植面積目標為3萬公頃,目前已有1.5萬公頃的種植登記,期望到2022年7月底能達標,同時也希望近幾年將提高到5萬公頃,而在台灣種植的大豆以食用為主,預期種植面積為5千公頃。

然而台灣每年必須進口至少400多萬噸硬質玉米供飼料使用,台灣目前卻僅有1.5萬公頃登記種植面積,最多僅有9萬噸的產量,若能突破達到5萬公頃種植面積,約30萬噸產量,才能至少達成4.5%糧食自給率。

進口雜糧作物約佔國內產量100倍 難以供給國內產業需求

因此對於食品加工產業的福壽實業而言,董事長洪堯昆表示公司主要以食用油脂、穀物食品、畜水產飼料等,仍相當仰賴進口原物料,國內黃豆與硬質玉米產量雖無法解決大量需求,但回到農畜牧業的產地端,回收如雞隻糞便來生產有機肥料,便可提供國內雜糧作物所需的有機施肥,而植物有機肥料提供較高經濟價值如茶葉使用,且透過具備智能測量的機械,也能精準施肥,對此可協助台灣雜糧產業。

為鼓勵農民種植雜糧,於2022年7月12日在雲林縣四湖鄉大豆、硬質玉米產地辦理推廣記者會。圖片右1為福壽實業董事長洪堯昆、右2為行政院農糧署署長胡忠一。(張語屏攝)

農民反應稻米過剩源自初期策略過度單一 應及早考慮均衡種植民生所需的雜糧作物

雲林縣北港鎮雜糧產銷班第7班班長黃仁志,除了種植大豆,也從事稻米代耕收割作業,春季和秋季從屏東工作到宜蘭,對現行台灣水稻狀況很有感。

「台灣輔導轉作雜糧實際上也將近10年了,這1、2年開始積極推廣雜糧種植,其實也反應了當年台灣因WTO貿易策略只獨惠水稻作物的策略缺失,不僅形成台灣近幾年的稻米過剩,現在才開始要提高雜糧作物種植面積的目標也有所困難。」黃仁志對於台灣的農業策略,應該要能顧及不同糧食需求,而非當下興盛哪些作物而一窩峰地種植單項物種。

雲林縣北港鎮雜糧產銷班第7班班長黃仁志認為早期農業政策應以長遠且均衡發展糧食作物,單一重視水稻就會形成過剩狀態。(張語屏攝)

農民雖欲積極提前種植硬質玉米、集結形成規模面積 學者呼籲不應忽略季節作物特性

然而對於轉作雜糧的實作方式,黃仁志也提出在產地種植的狀況與看法。

「雖然農糧政策、研究與產業推動,為應對梅雨季,因此規劃在春季第1期種植黃豆、夏秋之際為第2期種植硬質玉米,然而種植本來就是看天吃飯,第1期應該也要能種植硬質玉米,而第2期來種黃豆,兩種作物對調,應會更有利。」

雲林縣立法委員蘇治芬也為農民發聲表示,農民有轉作意願,為增加收益,應鼓勵農民在第1期也種植硬質玉米。胡忠一對此回應,只要能達成基本規模經濟,至少要有30公頃的種植面積、180噸的產量,農糧署也會鼓勵。

台南區農業改良場助理研究員謝禮臣則表示,依中央推廣轉作種植大豆或硬質玉米規劃,並無限制哪一期種哪項雜糧,然而若在春季種植硬質玉米,農民要理解,將會承擔許多田間管理和災損的風險。

春季種植會遇到梅雨季 影響果穗品質

「在春季種植硬質玉米後期階段,因玉米籽粒進入灌漿期的乾燥階段,剛好進入梅雨季,而硬質玉米收成是『桿子粒』,若遇梅雨溼度較高,就會有發芽或發霉的狀況,果穗品質就會下降。」謝禮臣認為,若農民遇雨而延後採收,就更容易形成發霉,病蟲害問題也會隨之產生,且在溼土上以機器採收硬質玉米難度更高,需要考量在春季種植到收成的各種風險。

謝禮臣也表示,即使飼料分級不像食用分級更加細分,但也不希望品質狀況差的硬質玉米進入市場。台南區農改場助理研究員吳昭慧也曾於受訪時表示,採用改良品種的黃豆在1月上旬播種,100天左右就能趕在雨量大的梅雨季來臨前收成完畢。而硬質玉米若一樣在1月開始種植,將會遇上低溫,氣溫過低生長速度會變慢,就會碰上梅雨季。

為達到規模經濟而提前耕作 仍須注意田間管理

台灣在推動雜糧轉作規劃同時,中央單位重視的是產量必須具備規模經濟,雖可改善稻米過剩問題,雜糧原物料產量仍不足以提供產業所需。而農民對於種植面積需求大的硬質玉米有高度種植意願,欲提前耕作,農業研究人員雖無反對,但建議應注意作物成長所需的環境與時間因素,否則將造成田間管理的不易與農損風險。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農業限水新轉機 台南後壁區水稻田轉作硬質玉米更耐旱!
配合節水大區輪作 台南六甲水稻田轉作黃豆更省水!
提升國產雜糧自給率 苗栗農改場推胡麻試種 採機械化生產可節省83%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