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隨著第二屆《食力》「2022食育力城市大調查」榜單揭曉,花蓮縣蟬聯五星城市冠軍寶座,靠的是穩紮穩打的均衡發展外,花蓮縣長徐榛蔚更分享,如何讓食農融入生活,才是推動成功並取得佳績的關鍵。

採訪=童儀展、李依文
撰文=李依文

「不是刻意,這件事(食育)本來就在生活裡,只是需要去實踐它。」花蓮縣長徐榛蔚面帶笑容親切地說,對於她來說,花蓮一直以來都在追尋所謂的自然,並不僅僅是大自然中的自然,而是人自然而然如何運用我們與生俱來的生物本能,去跟大自然共處,只因人本身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花蓮縣長徐榛蔚認爲過往大家都是透過觀光認識花蓮,但其實花蓮這篇土地有更多值得深掘的魅力,盼能透過食育來全面性推廣。(圖片來源:花蓮縣政府提供)

人與土地必須要有連結,食農是生活,絕非教育

徐榛蔚雖然非花蓮本地土生土長,訪談間卻能強烈感受到她對花蓮是真的深愛,這一切不僅出自花蓮土地本身的魅力,更源自於她的親身體驗。

「我是真的來到這片土地,有機會認識、了解才被花蓮迷住。」徐榛蔚笑說,而其中體感最深的,來自花蓮坐擁豐富的原民文化,「他們遵循傳統傳承、尊重土地,我深感這是對的道路。」她談到食農教育文化的時候,首先強調不是一心籌劃教案應該如何做,農業應該如何推,而是人與土地間的連結必須要緊密,土地與人必須要共榮共存,從這個起始點開始,才是真正的食農教育。

「食農是生活,不是教育!」徐榛蔚語氣間透露出一絲堅定,她認為若是將其視為教育的一部分,不僅是限縮在教育體系內,更難以將其學以致用。也正因為食農教育是生活,所以如何生活化的推行是一切的核心。

學童腳踩土壤、擁抱多元文化,一切從飲食教育開始生根

「孩子至少要懂自己在吃什麼。」徐榛蔚笑說在她的觀念裡,比起繁文縟節,從生活中最基礎的懂吃開始,就是食農扎根最好的起點,「0~6歲是黃金教育期,卻是最容易錯過的時段。」徐榛蔚嘆道,她選擇從理解食物、烹飪料理、體驗農務,甚至是多元文化等,期望在學童心裡捏出飲食觀念的雛形。

徐榛蔚舉例,以法國的中學來說,每個學期學童的飲食教育,最重要的實作課程就是需要學會烹飪一道菜。「廚房空間越來越小,就知道這件事正不斷在失傳。」徐榛蔚用家庭用建築的廚房空間比喻來說,現在外食文化正當道,別說小朋友沒有體驗料理機會,連大人也未必有這樣的生活技能。這不僅是飲食文化結構的改變,更令人擔憂的是由家庭傳承的食育文化將逐漸消失。

不管是因為家庭教育斷層,或是外食需求提升,這是全世界都在發生、且無可避免的現象,卻也顯現這件事情的珍貴,仔細去想,現在確實沒有多少成人有意識地去選擇飲食。

「每個環節都是感恩。」徐榛蔚分享,花蓮擁有全台灣24.11%的有機種植面積,除了有機推廣已深入花蓮土地、建構在基礎的108學年課綱上外,許多學校其實位於鄉間,學校發展食農教育課程,會配合在地的特色,或是在地資源條件來發展,結合在地農會、四健會等,在地小農甚至會提供場地、人力,讓體驗變得更接地氣。「在地智慧可以怎麼樣被傳承、論述?」徐榛蔚談到下一步針對課本課綱的規劃,她想把美學融入進教材內,且希望由花蓮在地藝術家操刀,去貫徹文化、土地魅力的傳承。

徐榛蔚認為學童教育重要的是將食農寫進記憶,讓其成為再平常不過的生活常識。(圖片來源:花蓮縣政府提供)

2022花蓮食農博覽會,不只接軌國際,更讓花蓮推動成果被看見

食育不是口號,更是全球熱潮。從最早立法的日本說起,食育不僅僅是國民教育的一環,從教育橫跨到農業領域,上到政府下到民間團體,推動食育是國家的事,更是人民的事。花蓮縣有不少農民和地方團體自發性地推廣食育多年,徐榛蔚認為齊聚眾人之力很重要,縣府從而在2022年2月與《食力》協力舉辦全台首次且唯一的「2022花蓮食農博覽會」。

「不是只有我們自己推,被看見很重要。」徐榛蔚談到舉辦大型展覽的初心,不只是集結地方政府、民間、企業、農戶等食農相關團體互相交流,展現出各式各樣的食農實作與遊戲活動,三天活動期間吸引許多家庭帶著孩子一起從遊樂中學習。

從活動中也讓大家能更認識花蓮在地農特產,「這塊土地能長出什麼,大家都會去觀察。」徐榛蔚帶著些許趣味地說道,這是交流最終極的目標與本質, 反思與追求不斷進步。「很多根深蒂固的觀念甚至是錯的。」她接著舉例,現場透過科學角度解釋許多觀念與民眾互動,比起硬式教育,用趣味去導正觀念更有效,「給人很多啟發。」徐榛蔚總結活動所帶來的隱形效應,同時認為這樣的活動需要持續滾動推廣下去,這塊土地的生機與民眾認知推廣才能生生不息。

台灣在2022年4月三讀通過《食農教育法》,「當一切有法可循,部會之間也就會更有系統地去發展。」徐榛蔚道出立法後對花蓮的期許,除了原本執行的範圍,如何讓中央與地方、地方各單位之間結合、合作,更規模性地推動,是她口中花蓮即將迎來的未來。

2022花蓮食農博覽會現場結合許多有趣的科學體驗,讓民眾真正的近距離接觸生活科學,並從中學習到相關知識。(張偉明 攝)

依山傍海的花蓮,同時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認識海洋、保護海洋也是環境教育重點的一環。(張偉明 攝)

認識在地,是花蓮極其重視的食農教育,認識土地家鄉是聽起來最基礎卻也最重要的事。(張偉明 攝)

將「留才、育才」視為未來最大發展目標

花蓮的地域遼闊,藍天白雲、好山好水的形象深植人心,但光是坐擁資源卻留不住人,縣市要發展不僅困難,更是一場空談。

「育才、留才,是我接下來最大的目標。」徐榛蔚道出憂慮的同時表示,即使坐擁豐富天然資源,但要如何讓人不是蜻蜓點水式的旅遊體驗,甚至是花蓮縣民本身的人口外移,是徐榛蔚視為縣市在未來發展的重點方向,畢竟要有人,任何事才有可能發展。

為了更有效地結合這個理念,她選擇從正值高中、大學的青壯年開始著手,「花蓮的教育資源,並不亞於西部地區。」語氣中吐露十足自信的徐榛蔚表示,花蓮自2021年起透過「2021 Caring & Doing @Hualien:花蓮青年夢想家計畫」」開始,鼓勵學生發起創業計畫,只要在花蓮讀書的青年都能夠提案。其中唯二的條件,就是團隊內必須有一人要是花蓮人。此外,受到專業評選通過的團隊,在隔年必須在花蓮當地實踐計畫內容,「如此一來,你就必須要認識花蓮,我也相信過程中會真正愛上花蓮。」徐榛蔚笑說,她希望逐年去滾動計畫,從動心起念的開始,到真正與土地產生連結,才是真正留住人才的辦法。

蟬聯食育力冠軍絕非偶然,而是扎實、穩當踏出步伐

隨著2022《食力》食育力城市大調查榜單揭露,為了讓評比面向更完整,將指標從2021年的34項擴增至43項,在更嚴格的檢視條件下,各縣市明顯將分數拉近,花蓮冠軍的位子卻未受到影響,說明食育推動實力不容小覷外,推行的面向發展平均,也如同徐榛蔚的那句「食農是生活,不應該侷限在教育範圍」。

花蓮縣長徐榛蔚的食育未來:
食農教育,是一種實踐感恩土地的永續教育。



審稿編輯:童儀展、林玉婷

延伸閱讀

食育不只是感恩食物、更是人格教育!嘉義縣長翁章梁:與土地連結最重要!
放慢步調品嚐並了解食物!台東縣長饒慶鈴:食農教育正是慢經濟的價值所在
健康營養是一切發展的核心目標!嘉義市長黃敏惠:食育是打造幸福城市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