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進食次數及消費支出的增加,都來自於難以滿足的消費慾望。過多熱量很大部分來自穀類和精製碳水化合物,而消費支出則有大比例是奢侈品和非必要性消費。事實上,人對於「空熱量」食物(只有熱量,沒什麼營養的食物)的消費行為,和購買非必需品的消費行為,是非常類似的行為。

撰文=Kima Cargill(華盛頓大學塔科瑪分校臨床心理學教授)

過去數十年來,消費支出持續穩定成長,個人每日熱量攝取量也同步提升。以過去40年來看,不是只有過重或肥胖的人的熱量攝取量增加,而是所有人的熱量攝取量都增加了。

除了吃進更多熱量之外,用餐的次數也變得更加頻繁。最近的研究顯示,美國人現在幾乎每隔一小時或一小時半就進食一次,這種習慣,很可能使全人類的飢餓生理學基礎遭到破壞。果不其然,熱量消耗普遍增加,過重和肥胖的比率也隨之升高。2000年,國家衛生統計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Health Statistics)發現,62%的成年美國人有超重的問題,體質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介於25到29之間,比1980年的46%高,其中27%成年人的BMI高達30以上,被列入肥胖等級。

愈窮就愈胖?其實是大家都胖了,只是最窮的人胖最多

研究學者亞當.卓諾斯基(Adam Drewnowski)和史蒂芬.史派特(Stephen Specter)發現,肥胖比率最高的往往是在最貧窮、教育最不普及的群組中,而且對女人的影響比對男人更大。此外,二位學者仔細分析後發現,對消費者而言,以精製穀物、添加糖(added sugars)、脂肪所製成的高熱量食物,代表著最低成本的選擇。換言之,較低廉的食品通常更容易使人增肥或導致發胖。這些發現是肥胖問題研究的重大突破,並且對於公眾認知與食物相關政策產生重大衝擊。

然而,這些發現之中存在著一些誤解,這些誤解也已經在大眾心中形成一種偏見──以為貧窮的人肥胖比例特別高、營養價值較高的食物價錢總是比較昂貴。後來,出現了一個比較複雜的貧窮與肥胖關係圖,其中包含了三個關鍵事實:

1. 在貧窮程度和肥胖的盛行率之間,並不存在必然的關聯,但是,就肥胖的嚴重程度而言,窮人的問題比非窮人更大。
2. 雖然在高收入與低收入族群之間,仍然存在著肥胖率的落差,但是,兩者之間的落差,已經隨著時間逐漸拉近,因為較高收入階層變得比以前更胖了。
3. 營養但不昂貴的食物的確存在,卻往往為消費者所排拒。

簡而言之,大家都變胖了,只是最窮的人胖得最多。

「過度飲食」是普遍問題,過重和肥胖則是過度飲食的極端臨床現象

大部分的人,在某種程度上,都在和一股引誘我們過度飲食的強大力量掙扎對抗。過度飲食最常見的後果便是體重增加,但是就科學的角度而言,過度飲食和體重過重之間並不相等。

有些人的飲食過量,但是因為新陳代謝好、生活模式健康,減少了過多的熱量;有些人飲食過量,並且採取不健康的補償機制,以防止體重明顯增加;還有非常少數的人並未飲食過量,卻因為基因狀態而產生過重或肥胖的情況。過度飲食是一個非常廣泛的問題,幾乎每個人都會面對,因此,我們應該把過重和肥胖,視為過度飲食的極端臨床表象。

為何「剛好」變得這麼難?經濟型態改變,飲食從「需求」變成「購物體驗」,導致社會集體鬆弛

美國人的飲食習慣和飲食支出,在極短的時間內就起了劇烈的變化,甚至連採購生活雜貨這樣的行為,在過去數十年中也產生了巨大的改變──以往只是一件家務雜事,如今則成了購物體驗。不需要狩獵、生長、覓食,只要前往一家商店即可購買食物,這對於當今世界上的某些地方而言,仍是一個陌生的概念,對我們的祖先而言更是如此。

我的外曾祖父那一輩,雖然只和現在隔了二代,卻連貨幣經濟都沒有參與到。他們是奧克拉荷馬的自耕農(subsistence farmers),以耕作的收成換取生活所需的物資和服務。他們一生中所消耗的商品,包括衣物、車輛、物資,其數量都極少。即使偶爾有機會稍微放縱,也會受到當時社會風氣中的簡約主義與慎審消費的精神影響,而有所節制。在那個時代,自律的行為並不費力,它已經根深柢固存在於眾人共同的信念之中,也許是因為當時經濟生產的限制。

狂吃又狂買:不停受到煽動的消費慾,空熱量和快時尚是心靈毒雙生

收入增加使得外出用餐的次數更頻繁。事實上,花在外食的支出與整體飲食支出的比例,也從1972年的34%,升高到2006年的49%。在餐廳和連鎖速食店用餐,幾乎就等於消耗的食物都是大分量、從遠距離運送而來的,也因此大多添加了防腐劑、油脂、鹽,以保存食物風味,防止食物腐壞。

此外,餐廳也愈來愈流行為店裡的超級美味食物註冊商標,為其取個奢華的名稱,或是標上區域,例如神戶牛肉、和牛、澳美客牛排館的酥炸開花洋蔥圈、塔可鐘(Taco Bell) 的多力多滋墨西哥捲餅等等。積極強勢的行銷手法與品牌經營,成為消費市場的必要手段,連水果蔬菜都被標上品牌、註冊商標,SweeTango即是一例。

不管是進食次數還是支出方面的增加,都點出了同樣的現象──難以滿足的消費慾望,依然方興未艾。全球購物市場充斥著成本低廉的服飾和家具,鼓勵消費者大量消費;食物市場則充斥著劣質的包裝糖果和精製碳水化合物,同樣也鼓勵大量消費。

我發現,人對於「空熱量」食物(只有熱量,沒什麼營養的食物)的消費行為,和購買非必需品的消費行為,很明顯是非常類似的行為。我想用「糖」這個詞來形容上述二者,因為既是字面上的意義,也是一種比喻。我的意思是,我們所消耗的甜食和過度加工食品裡所含的「糖分」,對我們的身體有毒;快速時尚穿過即丟的服飾、奢華手錶、不一會兒就過時的玩意兒,則是另一種形式的「糖分」,一旦攝取夠多的分量,卻沒有健康的行為加以緩解,就會對我們的心靈產生毒性。

延伸閱讀
你以為的美食 可能只是因為品牌影響你的味覺!
肥胖影響味蕾 養出胖舌頭將可能越吃越胖
食品史上的10月11日 世界肥胖日(亞洲區最胖國-台灣)

內容來源=《過度飲食心理學:當人生只剩下吃是唯一慰藉》,光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