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陳耀訓辭去台式麵包的主廚,去當歐式麵包的學徒,發現到法國長棍麵包就是,材料非常簡單,但要做到好反而越不簡單,曾一度懷疑自己的手無法做出合格的法棍,一再的練習終於成就完美的法國長棍麵包。

撰文= 陳耀訓(烘焙師傅)、徐銘志 (作家)

法國長棍是這樣練出來的。

越簡單的事物,要做到好反而越不簡單。法國長棍麵包就是,材料非常簡單,簡單到無法用其他的東西來掩蓋缺點,加上酵母菌是活的,所以無法用一套不變的標準來對待。

有長達2年、將近700多天,20多歲的我怎麼都無法做出一根合格的法國長棍麵包(Baguette)。

日子一天一天地過,眼見距離30歲越來越近,挫折卻一點一滴地積累。那是很深很沉、近乎絕望的挫折。夜深人靜,我會懷疑自己的手為什麼沒有辦法搓出一根正常的法國麵包?心裡的疑惑甚至會被放大:難道我的手比別人的廢,根本不適合做麵包?

陳耀訓為了學習歐式麵包 退伍後辭去台式麵包主廚工作

當時,我跟在「巴蕾麵包」主廚張家豪身邊工作,他是當時台灣少數擁有歐式麵包製作技藝的師傅。為了學習歐式麵包,我辭去退伍後台式麵包主廚的工作,歸零從學徒做起。店裡的人員很精簡,就他、另一位師傅和最菜的我3人。

身為學徒的我負責烤麵包,也很機靈地想,只要我動作夠快,就會有多的時間學習我朝思暮想的法國長棍麵包和可頌。

張家豪也清楚我重新當起學徒的目標,就是要學會製作歐式麵包,他給予我很大的練習空間。大約中午過後,店裡的麵包陸續出爐,店務也忙得差不多,我可以切一些店裡多餘的麵團來做練習。

法國長棍麵包,僅有麵粉、酵母、鹽和水四種材料,是所有麵包裡最簡單的組合。最初,張家豪手把手地帶著我做。他先是示範,如何將麵團搓成一根60公分的法國長棍麵包。已擁有10年麵包製作經驗的我用眼睛看,總覺得自己可以勝任。實際上場動手,卻不是那麼一回事。

當陳耀訓(左)欲放棄做法國麵包的時候,張家豪師傅(右)回覆只有2個字:練習。(圖片來源:平安文化出版社提供)

就算已有台式麵包經驗 搓揉法棍也是一種挑戰

張家豪做得一派輕鬆,幾秒之間,只見他慢慢地搓搓搓,就把法國麵包搓長了。輪到我的時候,怎麼搓都搓不長,怎麼搓都搓不開。當我試圖要把麵團搓長的時候,麵筋彷彿在阻礙我。

原理和訣竅,張家豪也毫不保留地開口提示,「當麵團的筋力是強的,手的力道就要弱,如果麵團的筋力是強,你用的力道也強,那它回縮的力道就會更強。」聽起來有點像是在習武打太極。也就是說,要以柔克剛。如果它越僵硬,力道就要越輕盈。

我當時完全沒辦法體會,心想他到底在講什麼?輕的力道怎麼可能搓得長?如果要把它搓長,不是需要一點力道嗎?可是一旦出力,又無法把麵團搓長。不要說粗細一致,我光連長度都沒辦法搓出來。

體會手和麵團之間的配合度 以柔克剛才掌握到眉角

只能每天練習,自己去感受手和麵團之間的配合度,該怎麼拿捏力道,得以把法國麵包搓長。這當然是麵包製作的一個魔王級大關卡。除了法國長棍麵包外,幾乎沒有一個麵包是要做到55至60公分,又要粗細一致。

我一頭霧水,不得其門而入,張家豪也想盡辦法教我,什麼招式都用上了。甚至抓著我的手模擬他和麵團之間的力道,「有沒有感覺到?」而真的感受不到的我,只有無力和抱歉。

一兩個月過去了,我在懵懵懂懂之間,竟然就這樣把長棍麵包的麵團搓長了。

在每天的練習中,依稀感受到拉扯的麵筋,漸漸地我有辦法去拿捏如何跟它取得平衡。後來才知道,為什麼自己一開始沒有辦法體會張家豪講的。因為一切實在很難形容,真的只能靠練習,當你做10根體會不到,那麼你就做100根。

以為突破了一道關卡,沒想到下一個緊跟著來。我花了更久的時間,至少有1年以上,練習怎麼把法國長棍麵包的麵團在搓長之際,也搓得粗細一致。

製作法棍 得要重複練習著力道的掌握

將麵包搓成粗細一致,完全得靠力道的掌控。56公分的法國長棍麵包,從中心點計算,等於左右各28公分。可能搓到某個環節,發現麵團變緊了,這時力道要稍稍放輕,也可能搓到20公分的時候,麵團好像變鬆了,此時手勁反而要往上調。

整個搓麵團的過程不會全部是一樣的力道,一定會有產氣比較好與產氣不好的階段,就像麵團的中心點一定比較緊實、左右兩邊比較鬆,手的力道就要跟著去調整。

如果比較緊實的地方用力過度,麵團表面就會產生撕裂,或是搓不長。力道一旦沒有拿捏好,可能就變成這邊比較細、那邊比較粗。

日復一日,卻一點進展也沒有。很煎熬,也很難忍受。中途我有問過張家豪:「我好像真的沒有辦法駕馭法國麵包。」他的回覆只有2個字:練習。很多時候沒辦法用書籍理論去學會這件事,只能靠練習。

當遇到困難時 唯一的解法:練習

你可以看書學怎麼攪拌麵團、怎麼製作出一個完美的麵團,可是書本沒辦法教你做出一個完美的法國麵包,最終還是要靠自己的手去感受。

與其說我相信自己做得到,不如說我更想要證明,沒有我不會做的麵包,或是我沒有辦法駕馭的麵包。

這就是當初我想學習法國長棍麵包、可頌等歐式麵包的初心──「一個求知的慾望」。學習製作法國長棍麵包的挫折,反而讓我更有想要征服它的慾望。

法國長棍麵包帶來的挑戰從未停止。好不容易才學會把麵團搓長搓得粗細一致,接下來要面對的是麵包氣孔。這件事似乎更加抽象難以捉摸,得等到成品烤焙完成,將它剖開來,才能判斷今天做得好不好。然而,麵包裡的氣孔是在成型的時候就決定的。

當你成型的力道沒有控制好,譬如麵團筋性強的地方所使用的力道也強,空氣會完全被阻隔,就不會有氣孔在裡面,但若是力道太輕,沒有把麵團包覆起來,空氣也會從接縫處流失掉。

麵包從烤箱出爐 才能知道成功還是失敗

多半都要等到麵包出爐的那一刻,才知道究竟成功還失敗。如果失敗,就只能明天再來一次。所謂的失敗,指的是還未達到可以上架的理想水準,但也是有分60、65、70分等不同等級的失敗。張家豪總是拿著成品和我討論,可能是哪邊不對、哪邊出錯、烤焙出來的東西有哪裡不盡理想。

越簡單的事物,要做到好反而越不簡單。法國長棍麵包就是如此,材料非常簡單,簡單到無法用其他東西來掩蓋缺點,加上酵母菌是活的,所以無法用一套不變的標準來對待。到了學習的後期,並未因此來得更順遂。今天做出還可以的法國長棍麵包,明天套用在這個麵團上,可能又是不一樣的結果。

漸漸地發現,每天依麵團的不同狀態去調整製作方式是必要的,無法用同樣一種做麵包的方式對待所有麵團。

有生命的酵母 賦予麵包各種複雜的不確定性

這就是麵包,它有酵母,它是有生命的,這讓一切變得很複雜、也很有趣。在學習的當下,或許這種不確定性會帶來不安,但對現在的我來說,手作反而是一種無法取代的成就感。手作所製作出來的長短、大小不一,坊間可能會有人認為這很合理。

然而我們的技術與專業就是要去克服這些變因,手作最難的地方就是,每天的麵團、狀態和氣候都不同,如何藉由雙手做出標準和品質一致的麵包。

我在日本系統下學習法國長棍麵包的製作,針對麵包外型也下了不少功夫。比如法國長棍麵包上的每條割線都要求等長,每條線的膨脹弧度、翻開的感覺都是一致的,這些是很後期時要追求的一種完美。而難度在於要把人的手感練到像機器一樣,因為實際上不可能用尺測量,憑的真的就是一個「感覺」。

其實在歐洲,當地人並沒有太在乎法國長棍麵包的割線漂不漂亮。但職人匠心的日本人思維就是──我能為這個麵包再做點什麼,讓它更加分?

追求法國長棍麵包割線割得漂亮 是一種極致態度

那就是追求外型的一致性,讓它好吃又好看。這也會成為判斷一位麵包師傅技術層面的一個標準。就像我去別的麵包店的時候,會觀察法國長棍麵包、可頌、吐司這3樣食材單純的品項。其中法國長棍麵包,就是看上頭的割線割得漂不漂亮。

這並不是說要去挑麵包店的毛病,只是追求外型完美的精神,是製作麵包的一種極致態度,又或者說是自己對自己的一種態度。

內容來源:《99分的完美:蛋黃酥熱潮推手陳耀訓的人生真情告白》,平安文化出版社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法式長棍麵包越南化 和法國麵包有何不同?
▶法國人怎麼用麵包劃分社會階級?「這步驟」為財富的象徵!
▶法國長棍是文化遺產?在台灣學校裡種田?從挪威、日本、法國到台灣 食農教育正遍地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