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池田菊苗博士以麵粉為原料製造出麩胺酸鈉,並取得專利,後來他將麩胺酸鈉事業化,開始生產味精。然而味精剛推出時完全賣不掉,過程中經過多次不同的銷售轉型,最後長年努力開始有了結果,因應大眾追求簡便的心態,便利小罐裝味精登場,味精因此開始大受歡迎。

撰文=北尾杜呂

東京帝國大學理科教授池田菊苗博士,發現昆布的鮮味來自麩胺酸,成為味精誕生的契機。池田博士心想,是否能將麩胺酸製成調味料,並以工業方式生產呢?後來他成功以麵粉為原料製造出麩胺酸鈉,並取得專利,接著他委託鈴木三郎助將麩胺酸鈉事業化。鈴木氏是靠著從海藻萃取出碘開創事業的創業者第2代,他成為專利的共同所有人,開始生產味精。

嘗試不同銷售模式 扎根國外實力

池田教授與鈴木氏共享專利是1908年(明治41年)的事,他們立刻進行準備,在隔年春天刊登報紙廣告。然而,結果卻與他們高漲的士氣背道而馳,味精剛推出時完全賣不掉。熬煮湯頭被視為日本料理的傳統,不管這種商品再怎麼便利,要催毀傳統似乎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1909年5月,《東京朝日新聞》刊登最早的精廣告。(圖片來源:馬可孛羅出版社提供)

味之素公司沒有因此而放棄或倒閉,對町中華而言實屬萬幸。公司抱持著「只能在味精這項商品上賭一把了」的心態,堅持到底。

他們在銷售方面也進行許多努力,腳踏實地進行市場調查、調降價格、不畏懼挫折繼續打廣告,將商品慢慢賣掉,譬如將味精作為食品添加物,推銷給醬油製造公司,以及將製作味精的副產品小麥澱粉賣給紡織公司等。此外,在早期階段就於歐美與亞洲各國取得專利,也是味精日後成功的因素之一,從戰前就在臺灣、朝鮮、滿洲、中國拓展味精銷售通路。至於美國市場則在剛起步時陷入苦戰,但到了1930年代,就連湯廚(濃湯)、亨氏(罐頭)也開始使用味精作為添加物。雖然味精的銷售成績在日本國內沒有顯著成長,在國外卻累積了足夠實力。

麩胺酸鈉廢除管制 味精需求逐漸高漲

戰後過了幾年,長年努力開始有了結果。戰時及戰後實施販賣管制的麩胺酸鈉,在1950年廢除了管制,如此一來終於能像戰前那樣自由設定價格,展開宣傳活動。

味之素公司建立完整的味精生產體制,銷售的容量版本與包裝種類也增加了。除了戰前就有的販賣網路之外,也與新的特約店簽約,並設置新的營業部門,甚至透過向相關機構陳情,成功將原本高達50%的物品稅,調降到10%,帶動國內味精需求的準備逐漸到位。

刀裝簡便與「鮮味」普及 人們開始接受味精

根據味之素官方網站刊登的《味之素集團百年史》,新產品中最具意義是30公克的小瓶裝。

從拿掏耳棒大小的湯匙挖取,演變成直接使用罐子撒。如果用完了,可以從金屬罐或袋子倒進小瓶裡補充。如此一來,不管在廚房還是在餐桌,都能簡單地用單手使用味精,擴大了味精的使用範圍,民眾的使用習慣也因此變得截然不同。   

——節錄自《味之素集團百年史》第五章第三節,〈重新開始國內銷售與刊登廣告〉

這就是我家餐桌上的味精吧!雖然不知道早期的味精是什麼味道,但根據資料推測,味精剛推出時就是高完程度的商品。雖然現在改用從甘蔗榨出的糖蜜發酵製作,但鮮味成分來自麩胺酸鈉的基本概念沒有改變。附帶一提,「鮮味調味料」也是味精從以前就用到現在的一種表現方式。雖然昭和時代一般會說是「化學調味料」,但在時代演進中,味精更強調使用「鮮味」一詞,而人們也接受了,因此得以普及。

裝在金屬罐的味精,與30公克的小瓶裝。(圖片來源:馬可孛羅出版社提供)

追求簡便的消費心理 味精市場快速成長

味精沒有改變,改變的是度過戰後混亂、即將開始成長的日本社會。大眾更加追求簡便,而身處環境跟上這種追求心態後,便利的小罐裝味精登場,於是味精大受歡迎。明明味精是以前就存在的商品,但包裝賦予它新的功能,大家便對這種「理想調味料」趨之若鶩。

味之素公司看見時機到來,在1951年將廣告部門獨立出來。報紙、雜誌、戶外廣告、收音機廣告……,這回積極的廣告宣傳活動也不再揮棒落空。在家裡中做洋食與中華料理蔚為流行,對味精的需求也因此成長,其營收在1950年到1955年間成長了7倍。

內容來源:《歡迎光臨町中華:昭和時代最懷念的味道》,馬可孛羅出版社出版

延伸閱讀
肌苷酸是鮮味關鍵?生魚片熟成階段一次看!
在家料理你需要這些美味幫手!從鮮味到香味缺一不可的調味料閱兵典禮
味精和高鮮味精產品有何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