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人類步入21世紀,人口密度、氣溫只增不減,再加上2020年新冠疫情席捲全球,使得飲食是否能夠兼顧人類與地球的健康,成為業者與消費者不得不關心的議題,更造就了人造肉、垂直農場、藻類等未來食物崛起,然而他們是否健康、安全,且如宣稱般的永續,仍需要近一步檢視,這也是由調查記者拉里莎.津貝洛夫 所撰寫的《「矽谷製造」的漢堡肉?》一書的使命。

撰文=羅璿

未來肉、人造蛋白這些近年出現的「未來食物」到底健不健康、安不安全,誰能解答?

人口密度最高 +氣候變遷= 飲食勢必永續

2021年全球人口來到史上最高79億、全球400多個氣象站打破史上最高溫紀錄,其中包含台東太麻里在8月11日達到40.6°C,再加上全球籠罩在新冠疫情2年多,累積超過4億人確診、576萬人死亡,更顯人類在大自然中的脆弱。

氣溫變遷、瘟疫、人口增長3重壓力下,食物的價值不再只是吃得飽、吃得好,而是能否永續、是否有未來。白話說,消費者不再只講求CP質、品牌、美味,更是對大環境、自身健康的影響。從此,植物肉、藻類、真菌等「未來食物」的大門大打開。「有意識的消費者將主導未來的飲食市場。」市場調查公司Innova Market Insights預測2022年的飲食樣貌。

未來食物 早不是未來!海內外大廠都投入

其實,未來食物,早已是海內外現在進行式。2020年台灣星巴克也推出Beyond Meat製成的蔬食義大利麵、肉丸。2021年英美麥當勞、肯德基等速食巨頭紛紛推出植物肉雞塊與漢堡。2021年9月,本土雞肉大廠大成,砸10億推出植物肉品牌Neo Foods。當「未來食物」 已成為食品大廠與新創不敢碰、但卻不得不碰的關鍵詞,消費者越來越對其習以為常,但這樣高速發展的市場,卻也面臨失速的風險。

基於這樣的擔憂,記者出身的拉里莎.津貝洛夫 (Larissa Zimberoff)自2015年起探訪這些(未來)食品霸主,尋的不僅是他們能否如同宣稱的解決當今的飲食議題,還有他們的食品研發是否安全、永續、誠實。

從研發製程談到可圖商機!飲食最新產業

如同書名《「矽谷製造」的漢堡肉?》,作者帶著半信半疑的謹慎眼光,積極參與的好奇心、科技產業工作10餘年的經歷,再加上因天生患有糖尿病而自幼對飲食高度的關注, 逐步拆解這些新食物噱頭背後的研發動機、製程突破、商業應用、食用心得。

除了跟訪Beyond Meat、Impossble Foods、Just Egg這些知名「矽谷飲食新創」,她也不忘追朔「素食」一字的最早起源、「巨食」的行銷策略、速食業的角色。作者在在孕育出蘋果與臉書的創新重鎮領著讀者遊走,耐心解釋每種新創技術,從植物肉、真菌、豌豆蛋白、人造牛奶與雞蛋,垂直農場、再到藻類。例如,她寫到,「Emergy Foods在發酵槽中種植他們的真菌蛋白,就是釀酒廠裡那種發酵槽,一切從燒杯中的成串細絲開始,真菌會獲得各種養分,包括堂、氮、磷........ 18個小時內,1000公斤的培養槽就被菌絲擠爆...」 (p.63)

認識食物,是消費者與食品廠共同責任

《「矽谷製造」的漢堡肉?》足夠專業,不僅帶有商業分析、科技背景充足,讀起來更像飲食札記。 她如此形容柏克萊新創 Prime Roots 米麴菌培根:「它本身還是沒什麼味道,吃起來就像經過煙燻的紙板,或是濕掉的厚紙板,我好像在嚼濕掉的紙吸管。」簡直有點像矽谷版的舒國治。

幽魔之餘,津貝洛夫不忘拋出質疑:「天天吃人造肉會對我們的身體帶來相同的傷害嗎?還是科學家可以成功改造細胞,降低其中的飽和脂肪及膽固醇?還有好多好多問題可以問。」(p.291)

而也是這些問題,讓《「矽谷製造」的漢堡肉?》成為一本令人意猶未盡的書。「拯救地球,停止屠殺動物,幫已經很有錢的投資人賺更多錢,在這些事情的交會處,我們還要好好照顧自己。」(p.302)津貝洛夫一語道出當今飲食消費者對於飲食發展的心境,既期待又怕受傷害。

【書籍小檔案】

《矽谷製造的漢堡肉:科技食物狂熱的真相與代價(Technically Food: Inside Silicon Valley's Mission to Change What We Eat)》, 2021年11月,商周出版。

作者:拉里莎.津貝洛夫 Larissa Zimberoff 著 (楊詠翔 譯)

食物、科技以及商業領域的資深調查記者,經常在史丹佛大學、美國烹飪學院納帕分校演講、主持、討論食品科技的最新議題。

立馬閱讀
📍【食力書選】 Impossible Burger比傳統漢堡更夯?其「高熱量」、「血基質」仍受營養界熱議
📍【食力書選】他們用「素食」搞行銷、靠速食進軍世界!植物肉業者 如何抓住消費者的心?
📍一個沒有真肉的世界?培養肉、3D列印肉等著引發下一次的食物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