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食品業的新南向發展未受到政府政策的重視,缺乏資金挹注,雖然產品不錯,但語言隔閡、行銷費用高等因素,使得台灣食品業的南進計畫遇到困境。

採訪.撰文=嚴永龍

蔡英文總統上任以來,積極推動新南向政策,旨在促進台灣與亞太諸國的交流與合作,並為台灣產業尋求國外發展的機遇。政府指定的18個新南向國家,列屬東南亞國家協會(簡稱「東協」)的印尼、馬來西亞、越南、菲律賓,在2017年的經濟成長率甚至達到5.3~6.7%,高於全球平均值(3.6%)。不僅如此,東協10國約2.6億的穆斯林人口,也意味著龐大的清真食品市場。

人人都說台灣是「美食王國」,而食品業作為台灣文化軟實力的組成部分,政府卻未給予該有的重視,至今仍無完整的產業規劃,對有意進軍海外市場,但苦於資金有限的業者,也欠缺足夠的補助方案。新南向政策將會是蔡英文政府最宏大的經濟擘劃?還是「雷聲大,雨點小」的政治口號?

MIT食品風靡海外華人市場,食工所所長:冷凍、調理和保健食品外銷潛力大

MIT食品總有一群忠實的國際顧客,那就是世界各地的華人族群。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簡稱「商研院」)商業人才發展研究所資深經理林侃言表示,台灣食品在華人消費市場非常有競爭力,進軍中國市場的台灣業者不計其數,其中以康師傅為中國最大的台資食品公司。此外,近至亞太,遠至歐美,只要有販售華人食品的場所,幾乎都可以看到台灣品牌的身影。

東協10國的華裔人口不算少,雖然他們有一定的消費能力,但比例終究不算高,所以,現時台灣業者不會只鎖定當地的華人市場,而是想方設法,迎合不同國家的主要族群。2017年台灣冷凍水產食品的直接外銷值達43.8億新台幣,即食餐食則約37.6億新台幣,成為台灣出口加工食品中的冠亞軍。財團法人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所長廖啟成指出,依照他的觀察,台灣目前較有發展潛力的出口食品就屬冷凍冷藏食品、調理食品和保健食品。

商研院行銷與消費行為研究所佐理研究員李昌鴻指出,從外銷數據來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對台灣的冷凍魚片和蛋液等產品進口量較大,從市場變化來看,東南亞消費者則愈加注重健康生活,亦印證了廖啟成的推論。


得意中華食品的水產品除了能夠常溫儲存與運輸外,更擁有清真認證。(圖片來源:攝於2018 東京食品展)


可長期儲放的加工水產品,降低水產品外銷的困難度。(圖片來源:攝於2018東京食品展)

清真食品崇尚潔淨天然,符合東南亞民眾健康訴求

東南亞的清真食品市場潛力巨大,不少國家擁有大量的人口紅利,各國消費群組不斷擴大,全球食品業者都想分一杯羹。林侃言解釋,清真食品有「清淨無染」之意,著重原料管理及追溯,取得清真認證的商品不但食安品質有保證,亦與東南亞民眾對健康飲食的訴求契合,產品形象正面,令人安心。

當健康飲食成為東南亞的風潮,崇尚潔淨、天然的清真食品對於非穆斯林的吸引力便愈來愈大。林侃言建議,台灣業者若想投身這片食品新藍海,可先申請「台灣清真產業品質保證推廣協會」的認證,試試水溫。不過,台灣的清真認證並非全世界通行,如果台灣業者要擴大出口對象,之後須申請其他東南亞國家的清真認證。

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簡稱「外貿協會」)在2017年4月建置的清真推廣中心,除了輔導業者申請清真認證,也會帶領廠商到國外參展,與當地商家進行媒合。截至2018年3月底,獲得清真認證的台灣廠商已逾800家。林侃言注意到,不少台灣食品即便通過認證,還是不為穆斯林所接受,因為包裝以中文為主,國外消費者未必看得懂;他建議,包裝要改用英文,而且清真認證的標示需清晰可見,並列明產品成分,穆斯林才能安心購買。

國際行銷所費不貲,廠商南下發展須更大膽嘗試

台灣的食品工藝沒有太大問題,技術上能改良產品,迎合不同消費者的口味,在國際行銷方面卻要多下苦功。食品包裝是展現品牌精神的媒介,但許多MIT食品的包裝沒有記憶點,缺乏文化訊息的傳遞。李昌鴻指出,以日本為例,和食文化帶動了其他日本食品在各國的銷售;韓國的文化軟實力很強,2013年熱播的《來自星星的你》更讓啤酒與炸雞成為亞洲風潮。台灣至今仍未有這種規模的文化輸出,東南亞的消費者不一定瞭解台灣文化,對MIT食品難以產生共鳴,無法在當地形成一種新的生活型態。

然而,要讓當地消費者瞭解你的產品,需要投資行銷業務,費用不貲,未必人人都能負擔,尤其是中小企業,受限於行銷的資源及能力,其發展模式多半是出國參展,期望得到海外商家的青睞,從而獲得訂單。可問題是,若訂單太大,廠商又較難確保供應量,訂單太小,又不合乎成本效益。林侃言認為,台灣業者的思考格局可以更大,如果真的要進軍東南亞,不妨大膽一點,多花點錢申請相關的產品認證,又或者擴大生產規模。

日韓產業群聚加強競爭力,台灣政府厚此薄彼無完整規劃

資源不足一直是台灣食品業國際化的窒礙,政府除了委託財團法人、學術機構向業者提供有限的協助,不見任何帶領食品業南向的具體策略。目前政府僅對上游的農業有較完整的發展藍圖,各項計劃涵蓋國際行銷、人才培育和技術合作等內容,而處於中下游的食品業與餐飲服務業,多年來積極推廣台灣飲食文化,明明是打造台灣「美食之國」的功臣,竟無同等待遇。

食品產業策進會執行長陳健人表示,台灣食品業在海外通常是單打獨鬥,反觀日韓執行國際發展計劃,將整個產業群搬往當地,在外打拼的業者會攜同家眷,政府或企業會為他們蓋建生活設施,以產業群聚的方式,構成一個相互支持的營商網絡,大大提升本國產業的競爭力。

食品業國際化不但能為台灣帶來經濟收益,更是國家文化輸出的重要手段。政府想要通過新南向政策,打破外交困境,開拓亞太市場,就應該更有魄力,祭出更完整的食品業發展方案,勿讓重點政策淪為政治口號。


延伸閱讀:
前進東協之前,你該了解的清真認證
食品業新南向目標別只鎖定華人! 清真市場才是新藍海
台灣食產業何去何從? 西進南向不如全球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