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沒有任何一件食物是零風險,並且絕對安全,重要的是你吃了多少,且食用量是否達到會致癌的風險。

專題企劃=林玉婷、黃宜稜
撰文=黃宜稜

近幾十年來,國人癌症發生率居高不下,加上健康意識抬頭,以及屢屢發生的食安事件,都讓「吃什麼可能導致癌症」成為民眾最關心的議題,然而民眾對致癌物的關心,也讓許多媒體或內容農場養成捕風捉影的習慣,只要一有新的科學研究出來,即使研究結果不斷強調相關致癌機制仍需討論,也會被腦補成「吃這個就是會致癌」,有些甚至根本沒有相關科學研究,但仍有媒體大肆報導,因為只要掛上斗大標題寫著「小心!吃了XXX有可能得癌症」就會有大批民眾點閱,食品致癌物成了搶救點閱率的好幫手。

《食力》利用「Qsearch臉書大數據」平台蒐集2015~2017年3年間關於食品致癌物報導的Facebook公開貼文,發現2015年共有6907則關於食品致癌物的討論貼文,2016年翻倍為1萬2356則,到了2017年更是暴增到2萬6308則,顯示在社群討論上,關於食品致癌物的討論熱度和則數是逐年倍數成長。

然而仔細觀看這些貼文的內容就可以發現,從肉鬆、雞蛋、蔬菜、蘋果汁、大蒜、米到各式各樣的水果,只要是日常生活中會出現的食材,均有可能被畫上「致癌物」的可能性,彷彿我們每天吃這個致癌、吃那個也致癌,讓民眾人心惶惶,不曉得還有什麼可以吃。而對於想要賺點閱率的媒體或網站來說,反正不管有沒有科學證據,把吃得到的東西都稱之為致癌物就對了,然而真相真的有那麼可怕嗎?

其實大家對於哪些物質是致癌物的依據,主要來自於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所公告的致癌物清單,這份清單是搜集國際期刊所刊登的眾多研究論文結果,並廣邀科學家共同討論分類而成。《食力》實際查詢世界衛生組織公告的清單後發現,真正對人類較有致癌疑慮的食品,其實只有被列為第一級致癌物的加工肉、鹹魚,以及第二級的紅肉、超過65°C以上的熱飲與醃漬蔬菜而已。而即使是這些食物,也並不是吃了就一定會致癌。

「致癌」只是一種風險概念,就同如毒理學之父帕拉賽瑟斯(Paracelsus)說過「所有化學物質都有毒,世界上沒有不毒的化學物質;但依使用劑量的多寡,可區分為毒物或藥物。」因此,請別看到化學物質就害怕,因為我們生活周遭的一切都是化學物質構成的,無論是水、糖或鹽巴,甚至是你的頭髮與指甲都是化學物質。而飲食也是,沒有任何一件食物是零風險並且絕對安全的,重要的是你吃了多少,而這個食用量是否達到會致癌的風險。

成功大學食品安全衛生暨風險管理研究所教授陳秀玲表示,對於許多疑似致癌物,政府會規定檢驗標準,限定我們每天所食用的量不可以超過多少,業者也必須依照規定製作,而對民眾來說,最重要的是有「分散風險」的概念,也就是飲食要均衡,這裡的均衡不只是國民營養指南上所說「每天都要吃五穀根莖類、蛋豆魚肉類等」,而是不管多麼喜歡的料理或餐館,都不要常常吃,應該多吃點不同的食物,降低每道料理中可能致癌的可能性,才能真正分散因為飲食而致癌的風險。

延伸閱讀:
這個致癌、那個也致癌 食品致癌物質誰說了算?
加工肉、紅肉會致癌?避免高溫、不過量 致癌風險都不高
如果害怕硝酸鹽而不吃鹹魚與醃漬蔬菜 你知道口水的硝酸鹽更多嗎?
喝熱飲也會致癌?重點在於過燙與重複刺激 而不是飲料有問題
要是因為害怕丙烯醯胺而拒吃洋芋片 你大概有超過7000種食物不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