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科學審查以科學證據為依據,基改涉及層面廣泛,除了安全性評估、毒性評估、餵食試驗、田間試驗,相較於其他實驗則更重視風險管理、風險評估以及研究倫理考量。

今年六月「基改馬鈴薯」申請來台上市,有新聞媒體以聳動字眼報導造成民眾的高度關注,對此社會討論,食品藥物管理署以發出新聞稿聲明表示,基改馬鈴薯須通過完整風險評估才可輸入國內,台灣目前基因改造食品之管理,以維護民眾飲食安全為前提,以科學證據為基礎,在考量消費者權益、糧食供應及政策可行性上施行。然而在討論聲浪中,出現顧及民意而提出「非科學審查程序」的聲音,也提醒了面對基改議題,除了政策面的評估及書面審查,也需要正視科學審查的必要性。

不同議題之審查,因需求不一而有不同程序與內涵。民意審查以社會多數人意見為依歸,能凝聚社會共識;然而民意審查廣納民眾建議卻未必具有針對議題討論的專業知識背景,也難以用同一標準審視大眾意見。科學審查以科學證據為依據,基改涉及層面廣泛,除了安全性評估、毒性評估、餵食試驗、田間試驗,相較於其他實驗則更重視風險管理、風險評估以及研究倫理考量。

何謂風險?風險是指傷害發生的可能性,風險具有不確定性。生活中即便走路都必須承擔風險,但人們沒有因此足不出戶,表示願意承擔這個可接受的風險;但對於食品安全,民眾卻總要求零風險。事實上,生活中的所有選擇,包括食品都不可能做到「零風險」,風險管理的過程即是評估風險是否可承受,以及為了迴避風險而願意付出的代價。食品科技發展降低風險、但也會有相應的成本。多數民眾會期望透過由廠商及政府檢驗證明食物安全無虞,項目及頻率愈高愈好。

然而檢驗需要投入高額人力及物力,所以通常在合理檢驗頻率下,著重於危害風險高的項目。政府主管機關以嚴謹的法規政策及管控,將風險控制在可接受的範圍內。控制風險需要仰賴完整的科學審查制度,透過多領域的學者專家仔細審視安全性證據,就是為了要保護民眾食的安全。

從台灣現況而言,對於基改產品的核可有嚴謹的審查流程。由農委會、衛生福利部分別進行基因改造飼料與食品的管制,經過安全性、毒性、過敏誘發性及動物餵食試驗等相關評估合格才准進口上市。在美國,因基因改造是重要的先進育種技術,相較傳統育種較有效率且更精準,在法規上較台灣寬鬆,若在上市前經營養成分分析,若在營養組成上無顯著差異,則認定為「實質等同」,大多數的基改作物屬此類作物;若如基改馬鈴薯一樣,有降低丙烯醯胺的效果,則另訂流程審查之。台灣與美國的審查流程雖不同,其精神卻都是以科學為原則。譬如基改安全審核中的「個案原則」,乃是針對不同的產品個別獨立地進行安全性的審核,通過表示此產品符合安全,不能夠將不通過試驗之個案與安全核可之產品混為一談。

以基改產品而言,上市前除了漫長的研發,上市前都須經過營養成份分析、過敏性、動物、毒性、田間試驗…等一連串長期嚴謹試驗。基改食品支持者認為,經過嚴格審查即表示安全無虞;反對者認為相關試驗時間不夠長、科學有其技術盲點,無法代表人類在長期食用上安全。然而正因為基改有多面向的考量與影響,更凸顯需要科學審查的急迫及重要性。過去,曾有公司為了增加黃豆中的必需胺基酸含量,讓對堅果過敏的人也能夠攝取足夠的蛋胺酸(methionine)而將巴西堅果中可製造富含蛋胺酸蛋白質的基因轉殖入黃豆,卻意外發現對巴西堅果過敏的人也對此種基因改造黃豆過敏,而推測此轉殖蛋白為巴西堅果中的過敏原之一。設計這種產品的美意無法實現,最後研究計畫便被終止。此事件凸顯了基改產品上市前所做之相關試驗具有自我檢查與發現疑慮的能力,以科學審查進行把關,不僅是必要的程序、且難以取代。

基改食品的安全性是社會大眾切身相關的議題,透過科學審查與政府把關來保障消費者,藉由正確的資訊、客觀的評估,做出最好的決定,正是科學審查最重要的初衷與結果。

(本文章由作物永續發展協會-台灣分會專案委託製作。)


延伸閱讀
【廣編企劃】初學者的入門:基因改造到底是什麼?
【廣編企劃】如果基改食品比較健康,您願意接受基改食品嗎?
▶懶人包

參考資料
中檢聯檢測:食品安全到底有沒有「零風險」?
人民日報-“零風險”食品存在嗎?
食品安全到底有沒有「零風險」?
泛科學-基改食品怎樣算安全
▶陳品蓉。基因改造動植物的可專利性與風險控管法制研究。2014。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學位論文
▶陳茹梅:農業部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