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現今保健食品有膠囊、錠劑、粉末等多元型態,差異原因涉及保健成分原料、劑型與製程、吸收率、保存期限等,從消費者食用端來看,劑型也與方便性、普及性有關聯。

保健食品有著多元的型態,不論是類似藥品的膠囊、錠劑、粉末,或是與一般食品相似的液態飲品、軟糖、果凍等,多元型態已成功融入人們生活的各種場景之中。為什麼保健食品會選擇以不同型態製作呢?不同型態之間差別是什麼?

保健食品產品型態是如何決定的?從不同型態看其特性

在決定保健食品產品型態(劑型)時,需考慮到保健成分原料的特性是否適合該劑型,以及劑型與製程對原料特性、吸收率、保存期限的影響。長期協助業者開發保健食品的和聚國際生醫材料有限公司執行長林俊曜表示,設計產品時,需考慮劑型對原料有效成分的影響,以免影響產品最終的有效成分含量。

劑型也與方便性、普及性,適用對象有關,例如膠囊與即飲飲品的食用方便性、攜帶性即不同;以孩童為主要對象的保健食品,則多選擇糖果、果凍等受孩童歡迎的型態製作。此外,最小訂購量(MOQ)也可能是部分廠商開發產品時考慮的因素。

一、膠囊

膠囊是將保健成分填充於膠囊殼中製成,能將成分運送至胃部後釋放,有阻隔氣味、避免刺激口腔與食道的效果,且可以充填粉末、液體油脂等多種型態成分,對原料限制較少,且粉狀原料配方比例相對錠劑較有彈性。膠囊可適度隔絕光照氧氣,有保護成分作用,且外觀多元繽紛,應用性廣泛。然而膠囊因內部空間有限,若配方單次食用的原料量較大時,需使用較大顆的膠囊或一次食用多顆才能達到有效劑量,會影響食用感受。

一般膠囊殼多是由動物性成分「明膠」(吉利丁)製成,亦有植物性成分的素食膠囊殼,硬膠囊主要以羥丙基甲基纖維素(HPMC)製作,軟膠囊則是鹿角菜膠等植物膠體為原料。建議茹素者在選購時,直接挑選有「素食」標示的產品。

二、錠劑

錠劑能將成分送達胃部後釋放,且能比膠囊容納更多原料量,常見於綜合維生素產品。發泡錠、口嚼錠等也屬於錠劑。製作錠劑時,會先混合保健成分原料與賦形劑,必要時加以造粒程序,再送入模具中加壓打錠成型。錠劑外可再包覆膜衣或糖衣,使成分與外界隔絕,並可阻隔氣味、減少刺激、避免成分受潮或氧化。錠劑使用方便,外觀形狀多元,單位成本有機會較膠囊低,不過若製造品質不佳者,可能無法順利崩解,不利吸收。

三、粉包

原料粉末混合後進行包裝即完成粉包產品,必要時原料粉末會加以造粒,以利包裝製程或方便食用。粉包的單次可食用份量較高、攜帶方便、更快被人體吸收,適合不易吞服膠囊錠劑的族群。且製程簡單、無高溫高壓步驟,有利於保存成分的活性,常見粉包產品如:益生菌,以及蛋白粉等沖泡飲品。
因為食用粉包時口腔會直接接觸成分,為了使適口性更好,可能會額外添加糖、果汁粉、香料等原料來調整口味,也可能會添加載體輔助、品質改良劑維持產品流動性。有刺激性、特殊氣味的成分較不適合製作為粉包產品。

四、液態飲品

液態保健飲品如雞精、莓果飲等,因不會給人吞服藥物的感受而受到許多消費者喜愛,這類產品通常會額外添加糖、果汁等成分調整產品味道與顏色。由於液態飲品含水量高,且製程多有熱處理步驟,若保健成分原料水溶性差、容易沉澱,或水溶時安定性不佳者,皆不適合製造液態飲品。

五、其他食品型態

為了讓人們能夠以更輕鬆、方便的方式攝取保健機能成分,許多保健食品特別製作為糖果、軟糖、果凍等型態,這些型態的產品可能添加較多的糖分,或者有效成分含量較低,選購可多留意。市面上亦有將現有食品產品額外添加保健成分製作的機能性食品,例如額外添加膳食纖維的餅乾,相當方便與美味。

法規針對產品訂定塑化劑含量指標 衛生單位定期抽檢鞏固食安

2011年塑化劑食安風暴時,最先被發現含有塑化劑的食品正好是「益生菌粉末」,而塑化劑事件的成因來自於香料公司違法將塑化劑加入合法添加物起雲劑中。政府在事件後訂有「企業監測塑化劑指標值」,提供業者自訂預防或改善產品受塑化劑污染的品質管理之參考。

過往食安事件的塑化劑來自人為刻意添加,而現今食品若含有微量塑化劑,則多是因為食品原料受環境污染,或在生產加工過程中,塑膠材質設備、容器或包材游離溶出而間接污染食品。由於法規已針對產品訂定指標值等參考規範,政府亦對食品容器具的塑化劑有限量標準,地方衛生單位亦定期抽驗市售膠囊錠狀食品的塑化劑含量,消費者在購買保健食品前,可先搜尋抽驗結果作為參考,但基本上不需過於擔憂保健食品的塑化劑問題。

【本文出自食力Vol.30季刊《販賣健康是門好生意!1600億的保健營養商機大餅 網紅、媒體、營養師都搶著賣》】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保健功效從何來?原料是關鍵!一定要懂的保健食品原料知識
▶想佈局保健食品商機?一次剖析不同消費族群在意的20大保健食品功效趨勢
▶薑黃護肝顧胃又防失智!要如何吃才能完整吸收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