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台灣目前對於塑膠製的食品容器具,缺乏預先市場管理機制,加上原料業者往往因商業機密而不願意全數透露原料的相關資訊,導致下游業者無法充分取得資訊來判斷原料的安全性。

撰文=黃宜稜

塑膠用品充斥在你我生活中,然而近幾年因塑膠製的食品容器具所引起的食安議題層出不窮,例如2016年12月驚傳彰化縣有塑膠公司涉嫌違法回收廢塑料再製成餐盒流入市場,以及2017年7月在邊境查驗發現知名國際運動水壺標示的耐熱溫度不符合實際耐熱溫度,導致填裝熱水後瓶身變形,引發社會大眾對於塑膠製品的信任危機,對此財團法人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以下稱塑膠中心)多年來不斷推動「食品接觸塑膠原料安全性驗證(Safety Verification of Food-contact Plastic Materials,FCPM)」,期盼能透過驗證制度與供應鏈的管理,確保塑膠製食品容器具之安全性。

原料商資訊不夠透明 下游業者難以完全掌握產品安全性

塑膠中心驗證技術部副理徐惠民於2017年台灣國際生命科學會研討會中表示,目前美國與歐盟對於塑膠製的食品容器具管理,是採取預市場與後市場同時並行做管理,也就是事前的預防與事後的管理都要著重,市售塑膠製食品容器具的原料皆會配合正面及負向表列清單進行審查,其中正向表列屬於「預市場」管制,也就是清單外的化學物質,皆不能被運用於食品包裝材料

台灣目前的管理法源自日本,比較著重在後市場的管理,差異在於日本在預市場部分,是由政府授權的第三方檢驗機構「聚烯烴衛生協議會(JHOSPA)」監控,業者要推出任何新原料或添加劑皆須提出申請,交付協議會審查,評估人體可容忍攝取量、毒性試驗、致突變性試驗等,這部分在台灣仍較缺乏。

台灣缺乏預市場管理,加上原料業者往往因商業機密而不願意全數透露原料的相關資訊,導致下游製造商無法充分取得資訊,以判斷原料的安全性,加上後市場的管理會受到稽查人員的人力配置問題、法規修訂速度,而難以跟上產業的腳步,這都是目前所面臨到的問題。

資訊完整揭露 從產品驗證到供應鏈逐一管理

但是食品接觸塑膠原料安全性驗證(FCPM)該如何協助台灣現況呢?首先FCPM的法源是建立在《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6、7條,以及《食品器具容器包裝衛生標準》第1~7條,確認業者所使用的原料皆符合法規,請業者提供產品完整的化學物質與各物質的比例,在針對配方組成與1619筆正面列表物質、1524筆負面列表物質之資料庫(資料庫來源除了台灣現行法規之外,還納入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食品接觸物質清單、歐盟授權物質清單、日本聚烯烴衛生協議會正向表列清單),鑑別其所有化學物質之風險。

由於以往在請業者揭露完整物質時,業者大多會擔心商業機密被公開,因此FCPM是由塑膠中心擔任公正第三方,並將業者提供的所有配方組成與正面列表物質、負面列表物質資料庫對照,鑑別所有化學物質的風險,爾後再結合國內衛生標準基本要求及進階試驗,確認添加物的安全性。而整個FCPM的機制,都將成立產官學審議委員會,監督其中立性與客觀性。

業者若通過該驗證,會獲頒一張證書,證書內容包含驗證產品、申請型號、工廠地址、驗證序號、有效期間。而在產品的安全性驗證之外,在後續追蹤管理的部分,除了網路平台資訊維護,還必須每半年至少執行1次追查,維持驗證之有效性,並在追查期間針對市售產品至少抽驗1次,並進行總溶出試驗,確認申請時的產品與現今販售的產品之差異性,若有不符合且未改善者,必須面臨暫時或永久終止驗證授權。徐惠民表示,目前台灣已經塑膠原料製造業者通過驗證,並取得FCPM產品驗證書,塑膠中心將會持續在業界推動,希望能帶動國內原料的分級制度,確保我們所使用的塑膠製食品容器具之安全性。

延伸閱讀:
又見媒體製造業!「塑膠袋=塑化劑=鄰苯二甲酸酯類」吃了就不孕?
咖啡杯蓋含致癌的苯化合物?免驚啦!
塑膠手搖杯並未添加塑化劑 購買時可留意外觀

參考資料:
食品接觸塑膠原料源頭管理安全性驗證(FCPM)
FCPM塑膠原料安全性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