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美國在30年代經歷了一場長達10年的生態浩劫悲劇,促使美國不得不提早開始思考發展農業的同時,也要想辦法同時保護環境,至今已領先發展出一套能在環境與經濟效益間取得平衡的永續農法。

撰文=林玉婷(美國密蘇里州採訪報導)

根據聯合國估計,2050年全球人口將增長到98億人,在氣候變遷的挑戰下,伴隨而來的便是糧食安全問題(food security)。如何藉由發展可持續性的永續農業,並找到能生產足夠糧食的方法,變得越來越重要。而作為世界主要糧食動脈的美國,不僅是全球糧食主要生產國之一,長期以來更穩坐全球農產品出口量第一的寶座,美國要是因為天災而歉收,將嚴重影響全球糧食供應。

2000年時,189個國家領袖們於聯合國高峰會共同發佈的「千禧年發展目標(The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簡稱MDGs)」,將「環境永續」列入全球共同努力改善的8個目標之一,2015年再將推動永續農業列入發展目標中。但其實,美國於西元30年代遭遇的一場長達10年的生態浩劫悲劇,已經促使美國不得不提早開始思考發展農業的同時,也要想辦法同時保護環境。也因為這樣的經驗,使得美國至今已領先發展出一套能在環境與經濟效益間取得平衡的永續農法。

長達10年的黑色風暴敲響美國農業破壞環境的警鐘

黃豆是美國最大規模落實永續農法的作物,已有98%生產者、超過30萬家農戶通過第三方審核的「美國黃豆永續生產認證(U.S. Soybean Sustainability Assurance Protocol ,簡稱USSAP)」,認證內容包括生物多樣性、水資源管理、病蟲害管理、土壤肥份管理、土地保育、環境保護等。

《食力》於2018年6月前往位於美國密蘇里州的美國黃豆出口協會總部(U.S. Soybean Export Council, 簡稱USSEC)了解美國如何推動永續農業。家族五代務農、負責推廣USSAP的產業事務協調專員Eric Gibson說明,「30年代的沙塵暴是促使美國落實永續農業、避免此憾事不再犯的原因,我們必須要確保世代都能如此耕作下去」。

時間回推到上個世紀的10~20年代,當時小麥價格上漲、農民開始大量種植,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對小麥的需求增加,美國政府持續鼓勵農民再開墾數百萬英畝的原生草地來種植小麥、玉米和其他農作物。但隨著美國進入大蕭條時期,小麥價格暴跌,農民為了收穫更多作物以達到收支平衡,又再持續破壞了更多的天然草場。

對北美大平原原始表土的深度開墾,不僅破壞了原本可穩定土壤、貯存水分的天然草場,加上未有相關防止水土流失的措施 ,在1931年發生嚴重乾旱時嚐到苦果,作物枯萎、被過度耕作的農田表土因而裸露,大規模被侵蝕的土壤當風暴來臨時即捲起沙塵,引發巨大的沙塵暴。

這場始於1930年並持續了大約10年的沙塵暴事件,被稱為「黑色風暴(Black Blizzards)」,也被稱為「骯髒的三〇年代(Dirty Thirties)」,美國和加拿大大草原上的生態、農業及經濟受到巨大影響,影響範圍從美國最北的北達科他州到南部的德克薩斯州,綿延2000公里的受災區。到了1934年,已有估計3500萬英畝的耕地荒蕪,而另外1.25億英畝土地(大約是四分之三個德克薩斯州面積)迅速失去其表土。成千上萬人逃離家園,是美國史上最大規模的生態移民潮。

最嚴重的沙塵暴發生在1935年4月14日,新聞報導稱該事件是「黑色星期天」,當天在俄克拉荷馬州的狹長地帶吹起一堵吹沙和灰塵的牆,並持續向東擴散,當日估計有多達300萬噸的表土毀於一旦。美聯社在當日報導創造了「塵土碗(Dust Bowl)」一詞,用以形容沙塵暴經過之處,無處非塵土的慘況。1939年底,定期降雨的氣候逐漸恢復,塵暴年就此結束,然而對經濟的影響持續存在,受災最嚴重的區域,其土地的農業價值持續到50年代才逐漸恢復、得以耕作。

1934年美國南達科他州的沙塵暴正席捲而來的景象。圖片來源=美國國會圖書館網站

1936年美國奧克拉荷馬州錫馬龍縣,一位農民和他的兩個兒子於沙塵暴中行走,農地已被沙塵掩埋。圖片來源:美國國會圖書館網站

美國奧克拉荷馬州,被沙塵掩埋的荒蕪土地。圖片來源:美國國會圖書館網站

羅斯福總統:「破壞自己表土的國家形同自我毀滅」 戮力推動環境保護

時任美國總統的富蘭克林·D·羅斯福,制定了「新政計畫(New Deal Programs)」,除了幫助減輕貧窮和流離失所的農民,也首先解決導致沙塵暴的環境惡化問題,更曾說出「破壞自己表土的國家形同自我毀滅」一語,極力推動恢復因沙塵暴而遭破壞的大規模表土。

美國國會於1935年啟動了水土保護與造林計畫,教導當地農民在大平原的農場上種植樹木作為防風林,學習保持土壤水份、防治土壤侵蝕的新技術。隸屬於美國農業部(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簡稱USDA )底下的自然資源保護服務署(NRCS),即教導農民實施新的農業技術,例如在斜坡上垂直耕種以留住雨水、大規模種植草地以固定土壤等,以解決土壤侵蝕問題。

曾經歷過表土大量流失的慘痛 「護土」成為美國農業的核心

自此, 美國農業將重點放在發展永續農業生產系統,希望藉由調整農業生產方法,解決農業與環境面臨的挑戰,以更少的資源、生產更多優質農產品,以保護空氣、水和土地,同時為後代保留這些自然資源,讓環境、生物與生產都能生生不息。其中,保護與維持健康的土壤,是使生產能永續的關鍵。

USDA透過農地休耕及利用保育計畫,協助私有農地地主及管理者進行永續性土地管理,並提供技術及財務支援,協助地主發展保育計畫及執行有效的保育實務工作,不僅努力恢復土地的植物覆蓋、在沖蝕地上落實永續性的農業生產水準,也透過土壤健康管理增加土壤生產力。

少翻土以恢復土地肥力 還能減少施肥與節約用水

為了有利水土保持,美國推動「保護性耕作(Conservation Tillage)」,以不翻土或少翻土來替代翻耕,藉由最低程度擾動土層、避免表土裸露、保留上一季農作收割後剩下的秸稈,培養土壤有機質含量。當耕地肥力營養價值提升,即可減少施肥,也因為水土保持佳,還能節約農業用水,營養的土地更促進了生物多樣性生長。

美國以資本主義至上 永續同時也要能獲利

此外,美國黃豆出口協會公關經理Lisa Humphreys表示,雖然「永續農法」這個名詞在現代有更為清楚的定義,但事實上,美國農民已有如「土地的管家」般將此農法實踐並傳承世代。真正的永續性除了環境保護之外,還必須考慮到經濟可行性(economic feasibility),必須要能達到經濟效益以維持農場經營,同時提高農民和整體社會的生活品質。

的確,農民賴以維生的收益來自於土地,若使土地永續、收益也能永續,如此雖體現了美國以追求利潤為目標的資本主義價值,但也相當實際。畢竟,沒錢的生意誰想做,有好的理念、再輔以利益驅動,才能真正世代貫徹下去。

審稿編輯:童儀展


延伸閱讀
種出一張全世界都坐得下的餐桌!永續農業是世界潮流、並非空談!
有機友善耕作僅占全台1% 台灣永續農業還有一大段路要走
高效、環保又滿足經濟需求才是永續農法的核心思維

參考資料
美國農業部資料統計網
美國農業部國家糧食與農業研究所
美國黃豆出口協會
美國A+E電視網歷史頻道官方網站「DUST BOWL」專頁
美國農業部2014~2018年施政策略計畫
U.S. Soybean Sustainability Assurance Protoc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