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科學的證據證明力其實是有強度的排序,由證據力由強到弱排序,依序是:系統性回顧、隨機分配研究、非隨機分配研究、個案研究、專家意見。因此,證據力強度最弱的就是專家意見。

撰文=林玉婷

美國普普藝術家安迪沃荷(Andy Warhol)曾說過一句名言:「在未來,每個人都有成名的15分鐘!」,但事實上,這句名言不止應驗,還因為網路的無遠弗屆與便利性,再加上社群媒體興起,人人都可利用臉書頁面發言成為自媒體,只要經營得當,打造個人的社群影響力之外,還可能成為媒體取材的資料來源。其中,飲食相關議題,因為人人可及,就成為最容易發揮評論的議題,只要稍加點綴看似科學的數據或話術,即成為難以辨識真偽的「專家說」。

專家謠言盛行 學會辨識就能拆解謠言

飲食的切身性,本是民眾關注重點,但假專家橫行,及大眾媒體無論是基於認定該議題為民眾須知、又或是追求點閱數等原因而加以報導,社群媒體再推波助瀾地推播,讓食謠言從不乏孕育的溫床,即使政府單位成立再多闢謠專區,這把謠言之火還是難以撲滅且越加變形。

在此亂象之下,民眾不能不學會如何辨識謠言真偽,才能自保不被謠言所害。《食力》本次專題即列舉近年網路廣傳的13則食謠言,讓讀者從不同面向瞭解該如何了解科學證據以拆解謠言。以下則舉出幾個辨識的基本原則可供讀者應用,作為第一步最基礎的辨識。

專家證言 其實是科學證據力最弱的一項

「專家證言」是食謠言寫作方程式中最常見的句法,科技部科學傳播諮詢委員、同時也是「真的假的 - 轉傳訊息查證」平台編輯之一的廖英凱先前接受《食力》訪問時表示,科學的證據證明力其實是有強度的排序,證據力由強到弱排序,依序是:系統性回顧、隨機分配研究、非隨機分配研究、個案研究、專家意見。

因此,證據力強度最弱的就是專家意見。看內容若單純只有專家一人的說法,首先就必須抱持懷疑的態度,不應盡信。

沒有任何一個專家能懂所有事 名嘴化的專家最可怕!

此外,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泛科學「科學新聞解剖室」創辦人黃俊儒也說明,目前台灣新聞媒體喜歡訪問「專家」,但這種請專家佐證的方式,若是問到不對的專家,則是讓訊息反倒加工成為謠言,且專家還會強化謠言的強度。

食品產業鏈十分地長,食品科學專業的範圍也很大,合用准用的食品添加劑也非常多,若沒有進行過相關研究,不見得真的了解這些物質、原料或製程。

請記住一個原則,「沒有一個專家可以了解所有事情」。就算是腎臟科、毒物科專家也只是在其醫學專科上學有專精,我們都知道不能急病亂投醫,今天你有心臟病也不會去看腎臟科,那為什麼食品科學專業的問題會去問腎臟科呢?總不能說吃下肚的東西就會消化吸收變成毒物,所以問毒物科和腎臟科醫師很正常。如果是因為這樣想而去向這類專家求證,就代表已經帶有「食品=毒品」的負面預設。試問,都已經有這種預設了,得出來的答案會中立客觀嗎?

「無毒」的話也別信! 恐懼行銷就用這招收買人心

號稱「無毒專家」的白佩玉,原訂2018年8月7日上市的新書,在預購階段即因其「養殖魚蝦貝充滿了各式各樣汙染,養殖戶抗生素當飼料餵、經銷商濫用保鮮劑及抑菌劑」等說法,引發農產漁業養殖等專家跳出來打臉,其後預購頁面被網路商店下架、直至發行日也未見上線銷售。

水產科技研究所研究員、台灣永續鱻漁發展協會理事蓋玉軒即撰文表示,這些動機不明的文章往往沒有任何科學舉證,卻用推銷恐懼讓消費者對於養殖水產品卻步,進而打擊國內養殖戶。

看似是專家、還出書的白佩玉,其實同時也經營海鮮生鮮電商。經常被作為媒體消息來源的腎臟科醫師江守山,也有「江醫師の魚舖子」電商與實體店鋪。若讀者在被恐嚇之餘,先查詢該名所謂專家的背景和副業,就必須至少要懂得分辨資訊真假,不淪為商人恐懼行銷下的受害者。

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任何過度肯定的話 肯定有鬼!

除了專家證言之外,與食療、科學議題連結的內容,通常會用非常肯定的語句來將不同的因果關係連結,例如「薯條吃多了會提高死亡風險」、「塑膠袋=塑化劑=鄰苯二甲酸酯類,吃了就不孕」等。看到這類說法,可以直接用文章內容所提及的關鍵字來搜尋,先找看看是否有相關文獻或反方說法,瞭解實際研究是怎麼做的、結論又是什麼,就能夠幫助你初步先釐清此類說法、將可信度先降低。

但科學文獻對一般來說可能比較難理解,最簡單的辨識方法,就是若文章標題寫著「致癌」、「死亡」等嚴重危害,又或是將功效形容得很神奇、誇大的「抗癌」說法,基本上就必須抱持質疑態度。

老話一句:謠言止於智者

《食力》連續於2016年、2017年底進行年度食謠言調查排行,發現食謠言的壽命和輪轉週期十分地長,網路討論聲量通常是一年四季不停歇,每隔一段時間,又或是與季節、節日較有關的謠言,就會借屍還魂再現,並獲得大量轉貼。

要杜絕謠言的方法,絕對不是政府設立闢謠專線、闢謠專區,推動食安五環政策就夠了。謠言傳播就像吸金的老鼠會一樣,下線一個傳一個收取入會費與佣金,堆疊成金字塔型的犯罪結構。要消滅老鼠會,就必須先阻止下線的繁衍。謠言的遏止也是一樣,只要懂得辨識謠言,讓謠言停在自己這一步,不相信也不轉傳出去,當謠言沒有市場價值,也才有可能慢慢消滅。

謠言止於智者,人人有責。

審稿編輯:童儀展

延伸閱讀
愛用「無毒」二字的業者 你確定這招還行嗎?
無法消散的網路謠言 到底該如何擊破?
有闢謠的需求,正代表無知的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