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味噌約在西元7~8世紀傳入日本,早期是貴族、武士和禪僧等上流階層才能享用的藥補食材,甚至被用來支付官員的部分薪資,到了14世紀末,喝味增開始變成一項全民運動。

撰文=林嘉翔(日本四季及世紀國際餐飲休閒集團之董事首席顧問。)

滿座的人氣日本料理店裡,我端起味噌湯啜了一口,隨即放下,覆上碗蓋。

「哪點不對了?」身旁的朋友會心一笑。
一旁的女主人急忙聲明,店裡用的是日本進口的味噌喔! 不過對眼高於頂的店家,我向來懶得爭辯。

構成最基本傳統和食型式的「米飯、一汁、一菜」中,汁指的即為味噌湯。雖然現在咖啡和麵包大舉進駐日本人的早餐桌面,懷舊的家庭仍然堅持喝一碗熱騰騰的味噌湯,才能元氣滿滿地開始新的1天─擠電車時,肚子裡還溫溫的呢!

帶點鄉巴佬氣息的味噌,約在西元7~8世紀時自中國和朝鮮傳入日本。早期是貴族、武士和禪僧等上流階層才能享用的藥補食材,甚至被用來支付官員的部分薪資,大概等於臺灣早期軍公教人員的伙食加給。由於沒同步引進擂缽,當時佐飯的味噌全為顆粒狀。現存的「徑山寺味噌」製作時會加入糖、瓜類、茄子、紫蘇、薑等,適合跟小黃瓜涼拌,與味噌的原始模樣相似。

14世紀末之後,將味噌擂成糊狀煮湯的吃法逐漸普及,各地百姓開始加入手邊的農作物─米、大豆或小麥,分別做成具有風土特色的味噌。家家戶戶都加入這項全民運動,沒有例外,而且主婦們都自認手藝過人,日文中比喻自吹自擂的詞彙「手前味噌」,就是衍生自此。換句話說,如果味噌還得到外頭購買,懶惰、敗家的風言風語恐怕難以消除。

日本味噌的種類比醬油還多,且更複雜。以口味分,有甜和鹹;以顏色分,有赤、白和土黃;以地域分,有仙台、信州、越後、八丁、加賀、關西等;以材料分,有米、大豆和小麥。其中米味噌最普遍,占總消費量的80%。稻作普及全國,加上製作所需時間比較短是主要的原因。

結合地方味噌和特殊食材的鄉土料理,例如京都西京燒用白味噌加酒和味醂醃魚,擺炭火上炙烤,淌著甜甜焦香;名古屋烏龍麵用茶褐色味噌濃汁,燉煮土雞肉、油豆腐皮、魚板於陶鍋中;廣島土手鍋將白味噌塗滿鍋子的內層,溶入湯裡,使鮮肥牡蠣更入味;岐阜縣高山市朴葉燒在泥製小烤爐上鋪朴葉,以味噌為醬料,襯托和牛、蔬菜、菇蕈馨香......這些一直都是美食報導的焦點。

一家日本料理店的用心與否,喝口不起眼的味噌湯就了然於心。夠格的老鋪都不辭辛勞,花功夫依獨門的配方調製味噌─不過這是說日本,臺灣別指望。大致上,先將約等量的赤味噌和白味噌混合,再摻入海帶與柴魚屑,仔細拌勻,放2~3天後篩過即可使用。擔心海帶屑出現湯中嗎? 它們會自己溶化得無影無蹤啦!

行家提點

煮可口的味噌湯,其實沒那麼難。洩漏幾手師傅的絕招:
①依個人喜好的口味,買數種味噌自行調配。
②用乾海帶和柴魚薄片熬煮湯底,味噌最後才入鍋溶解。
③湯汁沸騰的瞬間立即熄火、撒蔥花。久滾則香氣全失,前功盡棄。
④依季節調整口味。夏天暑氣重,食慾不振時宜清淡略甜;寒冬渴求飽足,應濃厚偏鹹。
⑤每次少量,現煮現喝。

豆知識 朴葉味噌燒

日本岐阜縣的飛驒高山地區,居民習慣趁降雪之前的深秋,到野外撿拾可達30公分長的朴樹落葉。

「雨停的隔天或下霜日子的上午最好,葉片才不致因太乾燥而容易破裂。帶回來的朴葉每10張用稻草紮為一綑,浸泡於裝鹽水的木桶裡,覆上蓋子過1晚,目的是消毒和軟化。第2天,吊起來讓它們自然乾燥,最後取下夾進木板之間壓平,即可用於燒烤味噌。」

「小時候買豆腐,店家也拿朴葉包捲,再以草繩拴緊,讓客人拎回家呢!」旅館主人殷勤地描述著。

從前,朴葉味噌是當地人的重要蛋白質來源,更是冰雪封凍的漫長冬季裡不可或缺的貯藏糧食。擺一張朴葉在小泥爐上替代鍋子,先放調和了白蘇子、花椒和糖的味噌,再加些泡過水的蔬菜、香菇、蒟蒻、肉類,經炭火的溫炙,沒多久就噗滋噗滋地冒出獨特的馨香,任誰聞之,肚子都不免咕嚕咕嚕作響。

延伸閱讀:
先長滿黴菌再曬乾 製作美味柴魚的關鍵
順從你的渴望!人類對鮮味有強烈的偏好
營養餐桌:牛肉蔬菜味噌豆漿煮

內容來源=《行家帶你尋味:日本庶民美食》,由時報出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