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鮮混充】查詢結果,共24筆


  1. 文章 中菜單品翻身成主角!「酸菜魚」餐廳為什麼突然遍地開花?

    2023/10/24 https://www.foodnext.net/column/columnist/paper/5593878879

    價格平實又極具噱頭的「酸菜魚」成為餐飲業的新寵兒,酸菜魚餐廳如雨後春筍般的開業,一個人也能享受到吃酸菜火鍋的樂趣。然而,先前有不肖業者有產生使用過期魚類的食安問題, 在越來越多消費者關注下,酸菜魚餐廳經營者應對選用食材及保存方式嚴格把關。


  2. 文章 city ‘super復興店黑鮪魚腹肉排檢出一氧化碳遭下架!北市衛生局提醒不得使用一氧化碳增加水產品色澤

    2023/08/29 https://www.foodnext.net/news/newssafe/paper/5593859275

    台北市政府衛生局2023年度6月執行水產品第2波抽驗專案,前往水產店、餐廳、賣場及超市等販售場所,共計抽驗31件,2023年8月29日公布稽查結果,其中1件不符合規定,復興SOGO店的city ‘super「黑鮪魚腹肉排」檢出一氧化碳,已要求販售業者下架案內不符規定產品不得販售,並移請產品來源轄管衛生局依權責辦理。


  3. 文章 時價怎麼算 才叫幾道海鮮怎麼這麼貴!為什麼海鮮餐廳易發生消費認知落差?

    2023/07/05 https://www.foodnext.net/column/columnist/paper/5975840135

    台灣漁業資源豐富,成就台灣多樣的海鮮餐飲文化。從平價熱炒到高價的無菜單料理,在消費者的選擇愈加多元的情況下,因「時價」所產生的消費糾紛案例也層出不窮。除了改變服務、透明標示與消費者溝通之外,食魚教育消弭消費者與漁業經濟認知落差也是一大關鍵。


  4. 文章 你吃的鱈魚、多利魚是真的嗎?混充、標示不實亂象不斷 消基會籲政府加強管理

    2023/07/05 https://www.foodnext.net/news/newssafe/paper/5975840630

    鱈魚、多利魚經常被不肖業者以比目魚、油魚、巴沙魚以假亂真,讓消費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誤買錯誤魚種,消基會實際抽查市面上6款商品,發現不只有商品名稱誤導消費者之嫌,甚至有些商品連魚種都不符標示。


  5. 文章 懶人料理蘊藏食魚教育 洄遊吧的創業新法

    2021/11/30 https://www.foodnext.net/life/placemaking/paper/5975653435

    傍著太平洋,洄遊吧2020年重新打造「食魚體驗館」,在七星潭紮穩步伐五年,在地深耕,也不斷串接資源、親身宣導,就為讓民眾在吃下魚以前,先能看見聽見摸到魚,認識海洋資源。創業惟艱,面對商業與在地,最終仍是不離「食魚教育」理念。正式上市鮮魚商品,讓產品溯源與網站無縫接軌,同時重視美學設計,帶入海鮮指南、季節魚種、懶人料理食譜,從線下到線上,讓海洋素養在消費者生活裡,無所不在。


  6. 文章 【線上收聽】海鮮產地詐欺猖獗?別怕,微量元素分析讓產地無所遁形!

    2021/11/20 https://www.foodnext.net/column/columnist/paper/5852650847

    全球有36%的海鮮有產地誤標的情形,產地詐欺的情況更是層出不窮!新研究指出,透過比較蝦肉中的微量元素,可以有效分析出產地來自哪裡。 -


  7. 文章 【捷報】《食力》「濫『漁』充數!拆解真假海鮮混充術」專題再度入圍卓越新聞獎!

    2021/10/21 https://www.foodnext.net/news/newsnow/paper/5852640945

    《食力》於78件報名作品中脫穎而出,以「濫『漁』充數!拆解真假海鮮混充術」入圍第二十屆卓越新聞獎,將與國內重要媒體共同角逐,將於2021年11月23日舉辦頒獎典禮揭曉得獎名單。


  8. 文章 海鮮水產也可溯源!微量元素分析讓海鮮詐欺無所遁形

    2021/10/13 https://www.foodnext.net/science/scsource/paper/5593637279

    據外媒報導,全球有36%的海鮮有產地誤標的情況,尤其蝦是水產國際貿易的重要產品,產地詐欺的情況更是層出不窮,為了改善這樣的情況,許多研究都開始投入產地溯源技術,而最新研究就指出,透過比較蝦肉中的微量元素,可以有效分析出產地究竟來自哪裡。


  9. 文章 【捷報】《食力》「濫『漁』充數!拆解真假海鮮混充術」專題入圍第五屆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

    2021/08/19 https://www.foodnext.net/news/newsnow/paper/5739618756

    《食力》於790件報名作品中脫穎而出,以「濫『漁』充數!拆解真假海鮮混充術」專題入圍第五屆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專業組平面類」獎項,將與國內外重要媒體一起角逐,此獎項將於2021年10月3日舉辦頒獎典禮現場揭曉得獎名單。


  10. 文章 一暝大一寸,禁捕政策見效!東北部海域鯖魚體長恢復8年前標準

    2021/06/30 https://www.foodnext.net/news/newsnow/paper/5111600911

    農業委員會2013年發布「鯖鰺漁業管理辦法」規定,以扒網或圍網漁具捕撈花腹鯖、白腹鯖及真鰺為主要漁獲物之鯖鰺漁船,2019年起推動「海洋之心」生態標章,讓漁業資源保育、生產者、消費者採購行為間產生正向的支持關係。歷經漁民共同禁漁守護,並自主管理取得生態標章,鯖鰺一暝大一寸得以回復8年前漁獲體長規格。


  11. 文章 水產抽查結果出爐!北市衛生局抽驗25件水產,1件活石蟹金屬鎘超標

    2021/06/03 https://www.foodnext.net/news/newssafe/paper/5098591825

    台北市政府衛生局於2021年度3月執行水產品第1波抽驗專案,共計抽驗25件,其中1件「活石蟹」檢出重金屬鎘超標。


  12. 文章 【食聞】常買到品質不好的進口海鮮?專家教你挑海鮮,不用擔心受騙!

    2021/05/21 https://www.foodnext.net/news/newssafe/paper/5616588361

    購買海鮮時,建議可以用外觀檢視海鮮品質好壞、確認產品標示的資訊是否完整、確認廠商的信譽是否優良,用多重的指標判斷海鮮的好壞,更能安心購買、安心享用!


  13. 文章 看似優良品牌卻爆發食安問題?我們該記取的教訓:工廠認證不能當神主牌!

    2021/03/08 https://www.foodnext.net/column/columnist/paper/5234564105

    網路知名廠商「樂扉寶寶米餅」使用工業氮氣來填充嬰幼兒食品引發食安風暴,除了工廠名稱掛上「有機工廠」有誤導之嫌,生產及採購機制也仍需進行檢討。儘管業者宣稱有拿到相關驗證,但驗證仍有許多漏網之處,盼業者能自律地負起品牌責任。


  14. 文章 疫情持續衝擊全球海鮮供應鏈!聯合國:2億人口生計受創,需強化跨國合作

    2021/02/26 https://www.foodnext.net/news/newstrack/paper/5111562117

    全球海鮮供應鏈正受疫情嚴重威脅。經濟低迷造就鮮魚需求減少,加上種種防疫措施,正擠壓到攸關2億人口生計的全球海鮮產業。除了延長庫存保存時間,開發冷凍、罐頭商機,業者要對付充滿不確定的未來,更需要跨國合作。


  15. 文章 避免秋刀魚資源耗竭!台日韓等8國同意減少40%捕獲量

    2021/02/26 https://www.foodnext.net/news/newsnow/paper/5357562393

    NPFC(北太平洋漁業委員會)第6屆委員會於2021年2月召開,與會各國考量北太平洋秋刀魚等海洋生物數量下降,決議降低漁獲限額,以保護環境和永續利用海洋資源。


  16. 好物 【電子雜誌】濫「漁」充數!拆解真假海鮮混充

    2021/02/10 https://www.foodnext.net/lab/goods/paper/3975311139

    在台灣,從產地、重量到標示,海鮮混充的問題一直無法根絕,不僅如此,混充伴隨而來的是食安漏洞的問題,消費者難道只有傻傻被騙的選擇嗎?身處四面環海的島國,消費者了解海鮮文化才能守護台灣海鮮消費市場!借鏡挪威、日本又有什麼管理政策可供參考?


  17. 文章 台灣海鮮混充層出不窮,從漁獲到餐桌,究竟是哪個環節出錯了?

    2021/02/04 https://www.foodnext.net/news/newstrack/paper/5234556803

    台灣座落於太平洋之上,是四面環海,海洋資源豐沛的海島國家,但在這樣海洋資源豐碩下的島國台灣,卻讓海鮮混充的問題不斷發生,這一切都是源自於我們對於食魚教育的匱乏,從魚種到漁法,為了達到良好的循環,從漁民、漁會到消費者應該要達到善的循環,才能杜絕海鮮混充的亂象。


  18. 文章 【產地海域不明】混產地賺取價差亂象多!該如何強化產地標示規範?!

    2021/02/04 https://www.foodnext.net/science/scsource/paper/5975556839

    台灣的海鮮產地混充事件嚴重,把台灣近海捕撈的土魠魚拿到澎湖賣、混充是澎湖海域的土魠魚,價差可以來到5倍之高,更有印尼虱目魚冒充台灣虱目魚賣的案例,雖然法規明定要標示食品的原產地,但其正確性還是有待商榷,需有更完善的系統來管制。


  19. 文章 如何分辨水產新鮮度?海鮮專家傳授簡單3步驟挑出鮮魚

    2021/02/04 https://www.foodnext.net/science/knowledge/paper/5234557203

    買水產大家一定最在乎「新鮮」,基於市面上判斷新鮮的方式百百種,《食力》邀請海鮮專家分享3步驟就能判斷水產新鮮度!第一就是魚眼不能凹陷,第二要看垂尾度,選擇僵直期的魚,第三聞魚鰓、魚屁股擠出之汁液的味道,味道不強烈能接受就代表新鮮。


  20. 文章 【重量標示不明】買水產好像買冰磚?「包冰率」未標明惹爭議

    2021/02/04 https://www.foodnext.net/science/machining/paper/5098557227

    新聞事件中消費者購買冷凍蝦時,發生重量一半以上來自冰塊的問題,不過這層冰其實是來自加工技術「包冰」,能夠避免冷凍導致品質改變的情形發生,法規雖未規定要標示包冰率,為避免發生消費糾紛,業者還是須控制包冰率,並將之標示於包裝上。


  21. 文章 【管理權未落實】為什麼海鮮標示那麼亂?竄改保存期限、海域不明都是灰色地帶

    2021/02/04 https://www.foodnext.net/news/newstrack/paper/5852557241

    在台灣購買水產品的時候,普遍會遇到的現況是,傳統漁市只會標魚種跟價錢,生鮮超市僅會標批發商,另外,市場上保存期限的竄改問題更是層出不窮,這樣的問題都出在管理環節未能落實,借鏡日本漁會的管理方式,可以發現漁會的角色其實能有更多元的發揮。


  22. 文章 海鮮混充不只是欺騙消費者而已!魚種分不清還可能有食安漏洞

    2021/02/04 https://www.foodnext.net/news/newstrack/paper/5616557265

    台灣的海鮮混充事件頻傳,事件爆出後大家總會討論廠商從價差中牟利多少、我們的荷包又少了多少?但除了價格之外,混充事件衍生的食安問題也是大家應該注意的!依據美國水產品危害管制指南第4版的規範,不同魚種該檢驗的項目不同,若因混充導致誤判魚種,可能就會發生該檢驗而未檢驗的問題。


  23. 文章 你知道你吃的土魠魚羹是什麼魚嗎?土魠是俗名不是學名,不同魚種價差可高達3倍!

    2021/02/04 https://www.foodnext.net/news/newstrack/paper/5852557346

    台灣海鮮的俗名比比皆是,光是「土魠」在台灣東部和西部就代表著不同的魚種,花蓮的土魠指的是「棘鰆」,而在台南的土魠則是「康氏馬加鰆」,也因為這樣常造成魚種混充的問題,想要根絕就需要在地漁會與通路合作,在標示上至少要有中文學名和俗名並列,避免消費者只記俗名卻不曉得是不同魚種而被蒙在鼓裡。


  24. 文章 消費者怎麼發揮監督力量?食魚教育不可少

    2021/02/04 https://www.foodnext.net/life/education/paper/5357557396

    身為島國居民,本應深植在DNA中的海鮮文化,遠比我們所想的淡薄,不僅如此,台灣的食魚教育不僅還沒深化,且就算有相關課程,也仍多以本土的養殖漁業為推廣主流,對於沿近海漁業的推廣相對薄弱。不管是在環境永續、魚種認知甚至是如何捕撈,食魚教育是讓整個大環境進入善循環,讓消費者也能發揮監督力量的方式之一。


編輯選文

訂閱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