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關於巧克力上癮,近期的看法是,巧克力所帶來的享樂與精神層面影響才是主因。我們渴望糖與脂肪帶來的刺激、味道,以及那種正在好好獎勵自己的想法。

撰文=馬提.傑佛森(BBC電視節目常駐科學家)

潛藏在黝黑美味巧克力條背後的化學反應可不只如此。雖然脂肪的晶體說明了巧克力為何具有脆度與光澤,卻沒有解釋為什麼我們那麼愛吃。嗯,所謂的我們,大概是指我自己。人有可能成為巧克力控嗎?這股渴望可以用化學來解釋嗎?

通常被指稱要為此負責的化學物質,是英文名稱有點令人困惑的可可鹼(theobromine)。因為可可鹼並不含溴(bromine),只有碳、氮、氧、氫。可可鹼的名稱,源自可可樹的拉丁文Theobroma cacao,此名稱則來自希臘文的神(theo)與食物(broma)。巧克力字面上的意思就是「神的食物」。

讓心跳加快的「可可鹼」,狗狗難以分解、但不會讓人上癮

從藥學的角度來看,可可鹼的作用與咖啡因有點類似。可可鹼會使心跳加快,卻也會讓血管舒張,因而降低血壓。就像咖啡因,可可鹼也會利尿,還可能使人無法入睡。雖然很難想像,不過人類確實有可能因為食用過量的巧克力,導致體內出現過多可可鹼,因而感到噁心並嘔吐。不過,人類可以輕鬆應付這種狀況,因為人體非常擅長分解可可鹼,但有些動物就無法分解。舉例來說,狗很容易因可可鹼而中毒。這種成分會存留在狗的血液中數個小時,狗只要每公斤體重攝取60毫克的巧克力,就足以致命。可可鹼對貓也有危險性,但不像狗,貓出現可可鹼中毒的情形很少見,因為貓無法嚐出甜味,本來就沒什麼動機要去吃巧克力。

大腦分泌血清素讓人快樂,但巧克力的幫助有限

儘管吃下一大塊富含可可鹼的黑巧克力,無疑會對人體產生影響,但這種物質不會讓人對巧克力上癮。關於上癮這件事,還有其他兩個應該要考慮的可能嫌犯。首先是一種蛋白質基本單元的胺基酸:色胺酸(tryptophan),人體會用它來製造另一種化學物質血清素(serotonin)。血清素由大腦分泌,會讓人感到幸福快樂。這聽起來很有可能是巧克力令人上癮的原因。不幸的是,最近的研究都顯示,雖然大腦中的色胺酸增加,確實會讓血清素也跟著增加,但是光吃這種食物,並不會發生上述的現象。色胺酸是透過一種特殊的胺基酸載體進入大腦的。然而,吃下巧克力,就等於吸收了一大堆不同的胺基酸,它們都會有效阻礙上述的胺基酸載體。最終的結果就是:巧克力不會增加大腦中的色胺酸含量。

苯乙胺快速在腸道內被分解,無法抵達大腦讓人快樂

另一個能解釋巧克力癮的嫌犯是苯乙胺(phenethylamine),這是一種許多植物都含有的天然化學物質,多半是植物本身為了抗菌而製造的。苯乙胺是一種精神藥物,藥界向來都把它當成是製造各種化合物的源頭,包括迷幻藥、抗憂鬱藥物、興奮劑、抗焦慮藥物,以及附帶製造的各種減充血劑(decongestants)。但接下來,你將再次看到,巧克力中的化學物質又因為人體的機制而受挫。只有直接把苯乙胺注射到血液中,苯乙胺及其衍生藥物才會發揮該有的效果。如果用吃的,苯乙胺很快就會在腸道內被分解,因此不論你嗑下多少巧克力,永遠都不會有高劑量的苯乙胺能抵達大腦。

上癮原因可能是巧克力帶來的精神層面影響

那麼,我們究竟為何嗜吃巧克力?從近期的研究看來,人類確實嗜吃這種食物。不單純只是貪吃而已:巧克力的確具有與眾不同的上癮特性。然而,不管新聞怎麼報導,巧克力都沒有任何藥物學上可見的作用,至少與我們嗜吃糖和脂肪的原因無關。近期的看法是,巧克力所帶來的享樂與精神層面影響才是主因。我們渴望糖與脂肪帶來的刺激、味道,以及那種正在好好獎勵自己的想法。對於那些必須努力抗拒巧克力的人來說,恐怕不能怪別人,真的只能怪自己了。


內容來源=《美味的原理:食物與科學的親密關係》,本事出版

延伸閱讀

不想淪為古坑咖啡2.0?「屏東巧克力」的定義要先搞清楚!
真的突然好想吃!「飲食衝動」是怎麼回事?
巧克力溯源很難?Barry Callebaut與瑪氏公布可可供應商地圖,突破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