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兌換獎項需自付運費】

2016 年元月總統大選前夕,《食力》在2015年12月份透過網路針對三大政黨國民黨、民進黨與親民黨候選人提出的「食安政策」進行網路票選,發現民眾最認同的食安政策前三名分別是「修改《食安法》:對生產者課以更重法律及賠償責任,督促生產者自主管理,對中小微型食品業者進行教育、輔導、協助」「強化品牌廠商產品責任法,對產品所有流程負責,出事負最大賠償責任,促使品牌廠商嚴管製造流程。」以及「從產地到餐桌:生產、包裝、運銷、分銷到食用,利用雲端資料庫管理,並建立條碼履歷落實追蹤。」

但是對照現行政府極力推動的「擴增人力、鼓勵舉報:充實中央與地方查緝檢驗人力,提供高額檢舉獎金。」「10倍市場查驗:投入更多預算,培育高階食品分析人才,提升檢驗的技術跟能量,為食品安全把關」卻是民眾最無感的政策口號,也由此可見,政府覺得應該要做的,卻未必是人民需要的。

除了網路調查之外,《食力》在從成立至今半年時間,編輯團隊參與各個公協會、地方衛生局甚至食藥署舉辦對業者的政策法規說明會時,聽聞現場業者、學者與主管機關間的互動討論,也能深刻感受到:台灣的食安政策數度調整,新法規的制定有著無法與國際法規接軌、倉促實施、不同規模、不同業別各有不同適用條款等問題,讓不少業者對於政策變動感到無所適從。

2016年台灣進入政黨輪替的新局面,食藥署也頒佈和實施多項新制度與新系統希望讓台灣的食品安全管理更進步。但是在食品產業普遍瀰漫民意難懂官威的氛圍下,食力想從現象面、法規面、資訊系統整合面來探討,如果政策不夠好?台灣的食安治理真的會更好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