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裏物文化在2018年發起「大米缸計畫」,希望用品牌整合的力量、串連3方需求,打造出新興的稻米供需關係。在大米缸計畫中,品牌行銷專長的徐郁政與「百大青農」鍾雨恩合作打造稻米供需新典範,整合資源、邀請企業認購農民生產的稻米,捐助給有需求的公益單位,創造穩定持續的「善循環經濟」。

撰文=陳星穎

2017年,品牌行銷專長的徐郁政與社會福利背景的鍾雨恩因緣際會在花蓮南部相遇。2位不同背景的青年,1位送禮,1位種米,當時他們都還沒有想過,彼此有朝一日會為台灣開啟稻米供需的新典範。

入選百大青農,卻見證食米市場萎縮

2010年,剛完成論文的鍾雨恩,因務農的父親身體出狀況而返回故鄉富里。原本對農業一竅不通的他,在父執輩的引導之下,創立「天賜糧源」的有機米品牌,一路走來也發展成40多人的產銷班,甚至在2016年獲選為百大青農。種米的人生路看似豐收,鍾雨恩的壓力卻不減反增。


返鄉務農10年的鍾雨恩,致力在家鄉推廣有機種植的理念與技術。(圖片來源:社企流提供)

「我回來今年是第10年,一路走來,食米需求市場是一直在下降的。」鍾雨恩感歎,當台灣民眾的餐飲習慣受西方文化影響,人們以米飯為主食的機會逐漸被稀釋,稻米的需求量已經一年比一年稀少。

市場萎縮,生產端卻來不及思考應對的方式。「我們不像電子產業是接單來生產,過去農業生產的組織就是一直種,也不會特別想說要賣去哪裡,」鍾雨恩解釋,「我們產銷班現在有72公頃,牽扯的是幾十個家的生計,其實壓力也很大。」


富里的農民大多種稻維生,在所有富里的農作物當中,稻米的產量就佔了將近 80%。(圖片來源:社企流提供)

行銷人與青農一拍即合,發起大米缸計畫

2017年,在友人的牽線之下,剛加入裏物文化的徐郁政認識了鍾雨恩。幾次見面之後,徐郁政和同事對於農民困境的認識更深,而以品牌整合規劃、禮品訂製為主要業務的裏物文化團隊,也開始思考如何用自家的專業改善眼前的供需問題。

「裏物文化長期在做一些企劃跟禮品訂製,與客戶長期配合下來,我們會知道企業每一年需要的是什麼。」負責品牌營運的徐郁政娓娓道來過去與客戶合作的經驗,「不管是中小型或大型的企業,他們都會想要做回饋社會的事情,可是他們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人力,也沒有時間去尋找支持的對象。」

有愛心的人找不到管道幫忙,有需求的人也不一定能得到穩定的支持。過去也做過公益禮盒的裏物文化,在台灣各地認識了許多公益單位,對於他們的需求也瞭若指掌。在梳理農民、企業、公益團體 3 方的需求之後,裏物文化在2018年發起「大米缸計畫」,希望用品牌整合的力量、串連3方需求,打造出新興的稻米供需關係。

整合資源,打造稻米的善循環經濟

在大米缸計畫中,徐郁政與團隊夥伴一步步地整合資源,邀請企業認購農民生產的稻米,捐助給有需求的公益單位,創造穩定持續的「善循環經濟」。

「郁政跟我談這件事情的時候,我就覺得一拍即合。他講出一個我很想做的事情,但是我以前一直不知道怎麼做。」回想起最初聽到計畫的輪廓,鍾雨恩的興奮之情溢於言表,「消費者都期待友善土地,但是很實際,你買了才能支撐這些農夫的生計。」

「大米缸計畫在我這樣看下來,我覺得並沒有對任何一方是不好的,它都是一個很好的連結。」徐郁政指出,「裏物其實就是在傳達台灣的『禮文化』,而台灣的文化有很重要的1塊就是米食文化,我們只是把這件事情變成1個商業模式,透過這個計畫去推動這個最根本的文化。」


徐郁政與裏物文化的夥伴,每個月在寄送給支持者的稻米中,會附上當月產地稻米的環境照與支持者分享。(圖片來源:社企流提供)

不只是送米,更是分享好米

計畫推動2年多,已經有11家企業成為穩定支持者,包括中悦建設機構、大硯建築、承山幼兒園、探索廣告、京懋建設、新創開廣告、美居建設、富宇建設機構與中國人壽等。而在群眾募資平台上,也累積超過473位民眾以訂閱的方式參與計畫。

在這個善循環的模式中,有的企業將自己認購的米製作成小米磚當作贈品;有的企業會在年節將稻米送給員工;也有企業甚至會主動將收到的米再捐助給地方的公益團體。

「我發現其實台灣很多企業非常善良,他們不會忘記要回饋在地,他們會告訴我們需求,我們再跟這些公益單位聯繫。」徐郁政分享。關於稻米的捐贈量、稻米品質的把關,全部都由裏物文化負責,企業主也能定期收到關於受贈單位的使用狀況及回饋。

鍾雨恩補充,大米缸計畫除了改善稻米的供需問題,另一方面也回應了物資捐贈質量不均的狀況,「我們常常接到有人打電話說要捐米,卻問說『你們有沒有便宜的米就好』。以前人們捐的米都是能吃就好的米,可是大米缸計畫捐的就是有機米,我們有一個很重要的價值就是『分享好的米』,這件事情應該是在過去比較難被凸顯的。」

串連好米與好人,到產地一起辦桌吃飯

這個串連生產者、支持者與受益者3方的計畫,分享的不只是物資,更是關於「共好」的精神,而此計畫營運的核心原則,就是「穩定」與「透明」。

對於裏物文化而言,相較於一次性大量地捐贈,他們更看中穩定而長期的供給,因此他們特別制定認購金額的上限。「我們1個月最高的支持金額就是3萬元,」徐郁政帶著堅定的眼神說,「有的企業主想要支持100萬元,我們會告訴他,請分成3年來支持,這樣對農民來說才是好的。」

當支持者願意給予長期的承諾,裏物文化也努力確保他們知道自己的善意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

2019年6月,徐郁政與夥伴在富里舉辦「大米缸計畫:一起吃飯,產地辦桌」活動,邀請企業代表、農民以及公益團體聚集到米粒的生產地,互相交流彼此對於計畫的認同。藉由裏物文化擅長的活動企劃,徐郁政希望讓企業知道他們花的錢幫助了誰,讓農民知道他們種的米被誰享用,讓公益團體知道他們吃的米從哪裡來。

「這件事情是很清楚、很透明,我們一直想要透過活動企劃,讓這件事情慢慢地擴大,甚至影響的不再只是花蓮富里這個地方。」今年9月,徐郁政與裏物文化的夥伴也打算回到富里,再度與企業、農民、公益團體「一起吃飯」。


裏物文化舉辦「大米缸計畫:一起吃飯,產地辦桌」活動,邀請企業代表、農民以及公益團體於產地交流。(圖片來源:裏物文化提供)

用鋼筋般的信念,堅持對社會有意義的工作

為了確保計畫的正向影響力,活動企劃出身的徐郁政也曾被同業形容「步調慢」,對此,徐郁政也形容自己與裏物文化的工作夥伴,都有相同的性格特質,都是「剛正不阿」的人。「我們就像一根鋼筋一樣,」徐郁政情不自禁地笑著,「那根鋼筋就是方向很清楚、很明白,我覺得這是做品牌最基本的原則。」

「裏物文化長期以來就是想用一個正向的心態去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徐郁政談起他最熟悉的品牌理念,「我們不是在幫別人做企劃,我們是在做關於很多人的事情,所以速度慢才會穩固,才會讓別人知道你真的很認真在走每1步。」

在促進善循環的路上,裏物文化與大米缸計畫的夥伴選擇慢慢地走,縱使花的時間會比較長,卻也因此讓這塊土地增添許多踏實的腳印。

【本文獲社企流授權刊登,原文標題:吃米也能做公益!裏物文化與百大青農打造全台灣的大米缸,讓農民、企業與公益團體都能好好吃飯

延伸閱讀
上下游的距離為什麼這麼遠?農產運銷流程斷裂、阻礙農業經營發展
農業出口大國的秘密!企業化的丹麥農業,有什麼值得台灣借鏡?
「天然、無毒」淪為行銷噱頭!小農的有機農產品還有誰想買單?
讓超過 8 萬坪土地恢復生機——「直接跟農夫買」牽起農友與消費者的手,共同守候友善環境的農村風景
3 位嘉義女孩創辦「銀色大門」送餐平台,為在地長輩送上營養健康的美味
不一樣的通路思維,重塑不一樣的消費世界!促進「產銷消」正向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