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台北市政府衛生局統計最常發生衛生安全問題的冰品為「刨冰」。抽驗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冰塊來源不符合飲用水衛生標準、配料無妥善保存、人員不注重手部衛生。選購冰品應多注意店家環境衛生,例如:盛裝容器的清潔度、是否有蚊蠅蟑螂出沒、冰品原料有無加蓋、服務人員的清潔習慣⋯⋯等等,盡量選擇信譽良好的廠商或店家。

專題企劃=林玉婷、陳文嫺
撰文=陳文嫺

炎熱的夏季即將到來,《食力》於2017/5/20~2017/5/31舉辦「COOL涼一夏!你『冰』過了沒?」網路問卷調查,共有671人填答,其中有76%的受訪者表示每當天氣變熱,就會選擇吃冰消暑。但是你知道嗎?氣溫越高微生物更易滋長,吃冰雖然求得一時涼爽,但台北市政府衛生局年年抽查冰品衛生,「散裝飲冰品」及「冰品配料」卻幾乎年年出問題,2012~2016年平均不合格率近3%。

冰品抽驗最常出現的問題為衛生指標菌(生菌數、大腸桿菌群最確數、大腸桿菌最確數)超標,衛生指標菌可以顯示冰品在製作流程中是否有遭受污染,若遭受污染、可能會造成腹瀉,除此之外,2015年食藥署抽驗冰品卻曾檢驗出金黃色葡萄球菌、仙人掌桿菌的殘留,這種致病菌有可能會造成食品中毒,造成暈眩、腹瀉、嘔吐等現象。到底炎炎夏日下,品嚐冰品有哪些環節是需要留意的呢?讓《食力》帶你一起來了解。

東海大學畜產與生物科技助理教授許馨云表示,一般來說,冰品可分成三部分進行把關,分別為原料來源、水源品質、成品,皆應符合食藥署訂定之衛生標準。而且,製造冰品的相關器材及作業人員,也都必須要保持良好的衛生狀態,降低冰品污染的風險。

台北市政府衛生局每年針對飲冰品進行抽查、約抽驗400多件,抽驗項目包括飲料、冰品及食用冰塊檢驗衛生指標菌,以及各類飲冰品配料檢驗食品添加物(防腐劑、過氧化氫、著色劑、甜味劑等)。台北市政府衛生局食品藥物管理處技正李慧芝表示,2014年前冰品抽驗對象包括包裝冰品、散裝飲冰品、冰品配料。但因為市售包裝冰品多是食品大廠生產,衛生安全把關相對嚴格,已連續多年抽驗結果皆合格,因此從2014年起將「包裝冰品」排除在高風險型食品之外,而將抽驗量能集中鎖定在較高風險之散裝飲冰品和配料。2016年第2波抽驗散裝飲冰品共211件(包括181件飲料、冰品、冰塊及30件配料),其中11件散裝飲冰品經初、複抽結果仍不符衛生標準,不合格率5.21%。從2012年到2016年散裝飲冰品和配料的抽驗結果也顯示,常有不合格件數發生。

為什麼冰品已是民眾經常食用的品項,且逐年抽檢,不合格率仍是不減反增呢?李慧芝說明,除了因夏季高溫年年創新高,手搖飲料及冰品店新品牌如雨後春筍冒出,為了滿足消費者追求新鮮創意的心態,業者便不斷推陳出新,但在研發新產品的同時,對於飲冰品的衛生可能因此輕忽。歷年抽驗散裝飲冰品,發現不合格的項目主要是衛生標準不符規定,至於配料最常發生的問題是違法使用添加物,通常是防腐劑含量超出限量或是在不得添加防腐劑的配料(例如: 米台目、仙草、愛玉、杏仁露、果凍、寒天凍、蒟蒻凍)中檢驗出有防腐劑。

台北市政府衛生局分析2014年到2016年散裝冰品最常檢驗出不合格的種類,由不合格率高至低分別是刨冰、冰沙、甜湯冰品、霜(冰)淇淋。原因可歸納為下述幾點:一、冰塊來源不符合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訂定之飲用水衛生標準。二、冰品原物料或冰品配料未妥善保管:未冷藏、未加蓋、放置過久、冷藏設備不潔、取用勺子未保持清潔等。三、操作人員未保持良好衛生習慣。四、製冰機具及冷凍設備未維持清潔。

因此,建議民眾在選購冰品應多注意店家環境衛生,例如:盛裝容器的清潔度、是否有蚊蠅蟑螂出沒、冰品原料有無加蓋、服務人員是否有良好的清潔習慣⋯⋯等等,盡量選擇信譽良好的廠商或店家。業者也應重視製作過程中的衛生管理,自主參與各地衛生局及坊間所舉辦之飲冰品衛生講習,以降低食品中毒之風險及保障消費者飲食安全。民眾若有任何疑慮也可隨時與各縣市政府衛生單位反應,以確保飲食安全。

延伸閱讀
認識冰品誤區 讓你安心吃冰!
冰品業者請注意!想合格就這麼做!
夏季冰品大戰開打!六成消費者最愛這款!
霜淇淋戰完換冰沙! 超商冰沙何以捲土重來?
想吃冰又怕胖?教你聰明吃冰窈窕一夏

參考資料

食品藥物消費者知識服務網
冰類衛生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