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台灣的稻米品質不差,但一直處於不上不下的尷尬位置,要論口感可能不及日本米,要論價格也拼不過東南亞進口的米。因此如何加強台灣稻米外銷的兢爭力,是政府非常重要的課題。

口述=作田人(生活於台中市大安區的農村,從小跟著家裡務農已超過40年的資深農夫,生活重心就是每天巡田水或是在三合院內泡茶。)
撰文=黃宜稜

我覺得政府政策要顧慮的事情太多了,不可能只站在稻農的立場去想,而是要以國家整體的利益為優先,這也確實是目前的農業政策無法讓所有人滿意的原因。

現代人吃東西越來越西化了,大家對於稻米的需求不再像以前那麼高。像現在年輕人聚餐都是把麵包、麵條當作主食,加上這幾年開放各國稻米進口後,稻米的量太多了,但市場的需求越來越小,所以政府從十幾年前就開始推動休耕政策。

休耕政策剛開始推動的時候,對於我們這種一輩子都在種田的人來是很大的衝擊,因為種田不只是一項工作,而是我們對於土地的責任,是祖先一代代流傳下來的感情。不管是大太陽或是刮風下雨,只要每天走在熟悉的路線去巡田水,跟朋友在田邊聊著最近的天氣、雨量對稻子的影響,就是我們心中無可取代的生活重心。

而且,早期休耕政策領的補助,對只擁有幾塊田的作田人來說根本沒有多大的好處,但是卻讓一些有心人買了許多的田,再大量領取政府的休耕補助。這幾年休耕的政策有比較改善了,不再只是叫我們休耕,讓田地白白空著,而是推出許多替代的農作物,例如大豆、玉米、小麥等,讓田地還有使用的價值。

隨著作田人的年齡越來越老,政府也推出了「小地主大佃農」的政策,對那些年輕人都跑到外地去,沒幾個人想留下來種田的鄉下應該是蠻有幫助,可以讓少數願意留在家鄉種田的年輕人有田可以使用,讓他們按造現代化的方式去種田。畢竟要讓我們這些有歲數的作田人,忽然改變習慣的種田方式是很困難的,而且年紀大了也沒有體力再去負擔那麼多田,不如就租給年輕人去試看看吧!

或是像現在雖然無法負擔太大量的田地,但這幾年我就和幾個朋友在家附近試著的種植蔬菜,數量不用太多,就夠家人跟朋友吃就好。像最近我種的瓠仔成熟了,我就每次摘個幾顆分給朋友,有瓠仔大家一起吃嘛!等到其他季節,朋友種的蔬菜成熟,換他分給我們大家,一起交換蔬菜,吃得安心也快樂,這就是鄉下嘛!

其實台灣的稻米品質不錯,但就一直處於不上不下的位置,要說吃起來的口感可能比不上日本米,要比價錢也拼不過東南亞進口的米。雖然政府的公糧收購能夠防止過量的稻米流通到市面上,是一項必要的政策,但是單一的價錢也會造成稻米的品質比較無法突出,因為不管種出來的稻米品質如何,販售的價錢都差不多。

不過要按造不同的品種、品質來訂價錢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種田不像做工,只要照著一定的方式走,每次做出來的品質都不會差太多。種田是看天吃飯的,就算每年都用固定的方式去做,也會因為氣候不同而影響吃起來的口感。

台灣米的品質是有競爭力的,希望政府可以想一下要怎麼讓台灣的稻米除了在國內銷售之外,還可以外銷到國外,而不是一直叫農民休耕。

作田人的平均年齡一直在老化,政府應該要想想有什麼方法可以吸引年輕人返鄉務農。現代年輕人見識比較廣,也比我們這些上了年紀的作田人更敢去挑戰與嘗試,因此政府應該要想辦法,協助年輕人用現代化的方式去種田。


延伸閱讀:
日本如何制訂稻米產銷履歷法
農試所攜手便利超商,用消費者數據推助農業創新
農民老化問題 日本想用機器人來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