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渡邊雄二
科學記者。生於1954年,日本栃木縣出身。自千葉大學工學部合成化學科畢業後,曾擔任消費生活問題報紙記者,自1982年開始成為自由科學新聞工作者。透過寫作與演講,持續從消費者的觀點提出食品、環境、醫療、生技等領域的相關問題。

接下來,我們要說明的是「蔗糖素」。蔗糖素除了是一種食品添加物,同時也屬於有機氯化合物(organochlorine compound),其甜味可高達砂糖的600倍。在餵食老鼠含有5%蔗糖素的餌食實驗中,發現老鼠的脾臟與胸腺的淋巴組織都出現了萎縮的情形。

接著是給予懷孕的兔子每公斤0.07g蔗糖素的實驗中發現,有部分母兔出現死亡或流產的情形。在老鼠的實驗中,甚至發現蔗糖素竟會進入腦部。面對這樣的添加物,別說是懷孕中的女性了,任何人最好還是少碰為妙!

「蔗糖素」自1999年被認可使用以來,包括罐裝咖啡、果汁、紅茶飲料、碳酸飲料、運動飲料、果凍飲料、甜麵包、零食點心、羊羹、布丁、梅乾等各種平日都會食用食物、飲料裡,其實都使用了這種甜味劑。其不易分解的性質,對於食品業者而言的確是非常方便運用的材料,但對於吃進身體的消費者來說,實在稱不上是什麼好東西。 只要看看蔗糖素的化學結構,就可以發現這是蔗糖(sucrose)的三個羥基(-OH)被改換成氯(Chlorine, Cl)的「有機氯化合物」。

像是農藥的DDT與BHC;引起地下水污染的三氯乙烯(trichloroethylene)及四氯乙烯(tetrachloroethylene);造成米糠油中毒事件的PCB(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多氯聯苯);戴奧辛(dioxin)等物質,全都和蔗糖素一樣屬於有機氯化合物,而且大家都很清楚這些都是毒性很強的物質。

因為有機氯化合物的毒性會有所差異,所以蔗糖素雖然是有機氯化合物,但也無法斷言絕對具有強烈毒性,但目前已知蔗糖素有可能會對免疫力與腦部產生影響。

之前已經提到,蔗糖素的甜味高達砂糖的600倍左右,但這種甜味與砂糖完全不同。除了我自己以外,應該也有人會感覺到蔗糖素有種苦澀、怪異的甜味。

一般說來,會轉換成熱量的砂糖是作用在舌頭味蕾上,然後將甜味傳遞到大腦,但是蔗糖素卻不會轉化成熱量,當然也就不會將甜味傳送到腦部,取而代之的只是刺激味蕾,然後給予大腦「很甜」的錯覺。

不過這是一種與砂糖截然不同的刺激,所以似乎只能感覺到怪異的甜味。我曾經在網路上看過,網友表示吃下添加蔗糖素的優格後又吐了出來,但這樣的蔗糖素卻使用在孩童每天飲用的乳酸菌飲料中。

應該有不少人都曾經有過那種感覺又澀又苦,舌尖好似麻痺的經驗。 就像前面所提到的,只要了解到許多農藥與造成環境污染的物質,幾乎都是不存在於自然界之中,且毒性極強的有機氯化合物,對於有著相同化學結構的甜味劑就很難再送入口中了,我想大家應該都是這麼認為的吧!

接下來是第三種甜味劑─乙醯磺胺酸鉀(安賽蜜)。這種新的甜味劑是在2000年獲得認可的添加物,甜味可高達砂糖的兩百倍,經常使用在清涼飲料與節食產品上。在餵食老鼠混入乙醯磺胺酸鉀餌食的實驗當中,出現了淋巴細胞減少、肝臟受損且GPT數值上升的結果。

這些合成的甜味劑都是不存在於自然界的化學合成物質,一旦進入體內,並不會被分解,而是成為異物流竄至身體各處。因為不會被分解,所以也幾乎無法代謝,加上是低熱量或零熱量,因而也無法轉換成能量,反而有可能傷害肝臟,或降低免疫力。

因為不喜歡砂糖的人愈來愈多,所以最近的食品也漸漸改採這些化學合成的甜味劑。原本糖分對於人類並非不好的東西,只是過度攝取糖分對身體不好罷了。

當糖分攝取過量時,只要自我控制即可,但現今卻瀰漫著將糖分直接排除在現實生活之外的社會風潮。

因此,人們才會漸漸濫用這種只會刺激舌頭味覺細胞,卻無法成為能量的合成甜味劑。

即使國家或政府判斷這些食品添加物「無安全之虞」,而且也認可能夠使用,但大家務必要了解,這些產品的安全性並沒有得到人類的確認,因為所有數據都僅是以老鼠等動物進行實驗後的調查結果。

就算出現許多安全性受到質疑的實驗結果,這些數據卻還是常常受到輕忽。所以消費者在購買之前就要先瀏覽原料名稱,只要是標有阿斯巴甜、蔗糖素、乙醯磺胺酸鉀等甜味劑的商品就不要購買,這才是聰明的作法。

以上文章轉載自《超意外食品真相》

晨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