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2018年6月5日《蘋果日報》報導市售2款日本靜岡茶葉中驗出人工核種銫-137,含量分別為每公斤1.09和2.03貝克,指稱邊境防堵破功,但事實上,這句話只說對了一半。

撰文=劉宜叡

2018年6月5日,《蘋果日報》刊出〈《蘋果》抽查2款茶葉驗出輻射 日核食防堵破功〉一文,指出同年4月至5月間,綠色消費者基金會與《蘋果日報》合作,抽檢北市市售13件日本進口食品,其中在2件日本靜岡茶葉中驗出人工核種銫-137,分別為每公斤1.09和2.03貝克,綠色消費者基金會秘書長方儉批衛福部食藥署「打假球」,意指食藥署管制核食失控、邊境查驗破功,但這個批評,只說對了一半。

邊境查驗破功?政府風險溝通不到位,導致民間團體揪小辮子錯誤監督

看了新聞的你,是否擔心政府邊境把關失靈呢?

綠色消費者基金會批食藥署「邊境查驗破功」的依據,從2016年11月8日《自由時報》〈日核災區食品進口改採風險管制〉一文可略知一二。該篇報導提到,2016年日本核災區食品擬恢復進口,衛福部政務次長何啟功當時赴立法院報告時說明,「自2016年起,日本進口食品中的輻射物質,儘管符合法規規定之輻射容許值,只要檢出仍退運處理」。

何啟功「有驗出即退運」這句話,的確會讓人理解為,「在台灣市面上能買到的日本食品應該是『沒有任何』輻射物質的」。也因此,本次綠色消費者基金會與《蘋果日報》合作的調查驗出含有微量銫-137的靜岡茶葉,並以此批評食藥署邊境查驗破功。

但實際上,到底食藥署真正的邊境查驗政策是如何?檢出值在容許值以內的進口食品,到底要不要退運處理?

食藥署北區管理中心科長廖姿婷在2018年6月6日接受《食力》電話訪問時表示,2016年當時,的確與立院和民眾溝通上不夠充分。事實上,若進口食品一旦測出輻射值超過標準,即強制業者必須將產品辦理退運或銷毀,並將不合格產品資訊公布在食藥署官網。但針對「檢出微量輻射食品」,如本次靜岡茶葉的案例,廖姿婷說明,若在邊境逐批抽驗中發現放射性物質在安全容許量範圍內的產品,食藥署的處理方式為盡全力對業者進行勸導溝通,自願性辦理退運或銷毀,並於輸入許可文件註明檢出輻射數值。

廖姿婷指出,邊境查驗主要的作用是擋下「輻射物質含量超標」的進口食品。依照現行政策,台灣目前仍暫停受理福島5縣的食品輸台,此外,食藥署也針對日本其他地區進口的9大類食品,包含生鮮冷藏蔬果、冷凍蔬果、活生鮮冷藏水產品、冷凍水產品、乳製品、嬰幼兒食品、礦泉水或飲水、海草類、茶葉等實施逐批查驗。

2018年6月5日食藥署聲明表示,自日本2011年發生311地震後,2011年3月15日起至2018年6月3日止,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核能研究所及輻射偵測中心協助食藥署,檢測共12萬1,563批日本食品,檢驗結果皆符合我國法規相關規定,也就是說,從311事件發生以來,並沒有「輻射物質含量超標」的產品進口。

也就是說,食藥署邊境管理的政策,從來都沒有改變,超標則退運、微量驗出則由業者自主性決定是否退運或銷毀。也因此,現行市面上販售的日本進口商品,就算有驗出在安全容許量內的數值,也屬於合法、並非真的如媒體所說的「邊境防守破功」。而2016年何啟功說的那樣一句話,卻導引了民間團體和媒體朝向「市售商品必須零檢出」的方向來監督,民眾對此也有不當的理解。

也因此,這次最主要的問題就在於政府風險溝通不到位,讓日本核災食品進口議題始終紛紛擾擾無法定案的主要原因。

檢出茶葉中含有銫-137,還能喝嗎?

依據台灣《食品中原子塵或放射能污染容許量標準》,此次被驗出含有人工核種銫-137的2項茶葉,其實檢出量遠低於輻射殘留標準(銫-134與銫-137兩者的總和不得超過100貝克/公斤)。國家環境毒物研究中心指出,就算非日本核災地區進口食品,在日常飲食中還是有機會攝入含有銫-137的食物,然而要藉由飲食而達到對人體有害的大量劑量是非常困難的。

以三角立體茶包中2g的茶葉重量來計算,此次驗出有放射線物質的靜岡茶葉,到底要喝多少才會攝取量超標?跟著《食力》來算數學:

  1. 抽樣的靜岡茶葉驗出銫-137含量為「2.03 貝克/公斤」
  2. 假設每個三角立體茶包含有2克的靜岡茶葉,那麼1個三角立體茶包就含有0.00406 貝克的銫-137含量
  3. 若每天都泡1個三角立體茶包的茶來喝,1年365杯茶,所攝取到的銫-137,加總起來總共有1.4819 貝克
  4. 「貝克」指的是放射性物質強度的單位,然而要知道該放射性物質對人體影響的程度,則以「西弗」這個劑量單位來表示。將貝克換算成西弗,其換算公式為「1.3 × 10^-5 毫西弗/貝克」,因此每天喝下1個三角立體茶包所泡出的茶,過了1年,約等於人體總共吸收了 0.0000192647 毫西弗的銫-137
  5. 經過食品內含放射性物質之安全風險評估,銫放射線物質有效劑量的攝取量上限為「 5毫西弗/年」

結論:連喝一年、每天1杯以該報導所指含有銫-137的茶葉所泡出的茶,所吸收到的輻射量離攝取量上限還有25萬9542倍,因此,就算是該產品被驗出銫-137,驗出值也是非常非常低,民眾就算喝了基本上也不會有銫-137攝取過量的問題,不必過於擔憂。

你該怎麼理解「市售茶葉驗出微量輻射物質銫-137」這句話?

其實「驗出」不代表有危險、或是吃了就會死,當數據被過度解讀的時候,看似有科學依據佐證,然而往往卻造成妄下定論、讓數據的意義無限被有心人士神展開,以「寧可錯殺一萬,不可放過一個」作為炒作的工具。

綠色消費者基金會所提出的邊境查驗破功,雖然是導因於政府政策解釋不清楚,但是「所有食品輻射必須零檢出」的概念其實還是不正確的。只要是了解科學的人都知道,基本上並沒有所謂「零風險」或「零檢出」的存在,任何食物都可能有風險,許多微量的輻射物質本來就存在於自然界中,導致檢驗後出現微量的殘留。

此外,現今檢測儀器精確性越來越高,許多以往不容易被偵測到的物質也可能會被驗出有極微量的殘留,不過這些數值基本上非常趨近於零,只要輻射值在容許標準內,就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

市售的日本進口食品,就算真的有微量殘留,如綠色消費者基金會與《蘋果日報》的調查結果,靜岡茶葉中的銫-137距離真正會危害人體健康的劑量仍然有距離,消費者真的不需要過度擔憂。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在敏感的核災食品的議題上,衛福部因為一句話讓民間團體抓住小辮子,民間團體以此錯誤的認知去監督,錯誤的媒體報導也引起民眾恐慌。此次事件顯示政府的風險溝通需要再加強,不僅風險溝通不到位,還造成自己的麻煩、引發爭端!

此外,雖然產品合格,但販售通路新光三越仍表示,「為避免民眾疑慮仍先下架」。食安問題被廣泛注意,很好,但是政府錯誤的溝通語言,透過民間團體與媒體的過度注意與解讀,卻讓原本簡單的議題變得更複雜,也讓民眾更加恐慌。原本可以好好溝通的議題,成為因噎廢食、談核色變的敏感話題,讓民眾食不安心的,或許不是真的是食品安全問題,而是人與政策的問題。

審稿編緝:童儀展、林玉婷


延伸閱讀
輻射食品輸台危害健康?專家:吃一輩子也不會影響
食物含有輻射值 吃了好害怕?其實萬物都有輻射
檢驗非萬能,零檢出更是不可能!3個關於檢驗與食安的正確觀念

參考資料
食品中原子塵或放射能污染容許量標準
輻射的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