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營養午餐在學童的校園回憶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根據衛福部統計,2016年國內食品中毒案件,全台有5,260人中毒,其中2,499名患者攝食場所為學校,比例高達四成七,也因此讓家長更重視校園食材安全與衛生管理。

撰文=陳怡君

除四菌、勤洗手、保食安

為落實市政白皮書「食安•10安」與「安心外食」施政目標,台北市市長柯文哲率先全國宣布「校園食安-除四菌、勤洗手、保食安」政策,北市衛生局與北市餐盒公會為呼應全國首創食安新政策,除依《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規定食品從業人員每年至少接受1次例行健康檢查外,餐盒公會不但自主採檢廚工糞便檢體,更加碼檢查最常引起食物中毒的仙人掌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沙門氏桿菌及志賀氏桿菌等4種細菌檢驗,避免廚工在製作餐盒時因挾帶細菌導致發生校園食品中毒事件,從第一線開始為食安把關。

北市府衛生局黃世傑局長表示,校園食安是衛生局與教育局責無旁貸的責任,食品安全除了食材、製程與環境整潔外,與廚工的身體健康更是息息相關。北市全面篩檢校園廚工食品中毒菌,除納入學校午餐勞務採購規範外,並由北市衛生局協助媒合專業認證實驗室進行糞便檢驗,以全盤掌握檢驗報告,並進行個案追蹤管理。目前已完成所有國中小學校共計1,626位廚工糞便篩檢,檢出率14%,已在學期前掌握231位廚工檢出陽性,其中217位檢出仙人掌桿菌,6位檢出沙門氏桿菌,6位檢出金黃色葡萄球菌,2位檢出志賀氏桿菌,凡檢出者均調離廚房作業第一線工作,以確實排除接觸食品。目前最新追蹤結果複查合格已有167位,追蹤糞便檢體不帶病原菌後才能復工。

不僅除四菌,也重視廚工手部衛生,確認是否確實洗手。徹底要求如廁後、製作餐食前,必須依照洗手6步驟「濕、洗、刷、搓、沖、乾」潔淨雙手,避免病菌藉由手部污染食材。在除四菌與勤洗手政策下,北市衛生局上半年雖接獲6件疑似食品中毒案件通報,但經調查檢驗結果均排除為食品中毒。

採用四章1Q生鮮食材 跨縣市訪視產地

在校園食材安全方面,則從源頭開始把關,掌握從農場到校園餐桌的流程。教育局推動學校午餐採用國產四章1Q生鮮食材政策,優先選用在地生產之可追溯性食材,鼓勵學校午餐選用有機、產銷履歷、台灣優良農產品CAS、吉園圃安全蔬果等標章或具有台灣農產品生產追溯QR code(簡稱四章一Q)生鮮食材。餐盒公會更是全國首創食材聯合驗收,建置安心平台「校園食材管理中心」,自主把關上游食材來源。

不同於以往,除查核食材來源供應商之食品衛生情況,包含作業現場及生產流程是否清潔衛生,並確認食材供應商是否具備「四章1Q認證」標章及自主檢驗是否如實,供貨之食材標示及品質規範是否符合規定外,衛生局參照中央「食材供應商之衛生管理及採購契約範本」履約管理與餐盒公會和北市國中家長聯合會等,以「溯源」為核心,突破地域管轄限制到跨縣市進行午餐食材供應商實地訪視評鑑作業,參訪包括永成蛋品、苗栗縣義合米工廠、有機蔬菜種植的品嘉農場、供應雞肉的台南市金豐盛食品以及截切蔬菜的桃園市農會等,深入原產地眼見為憑,確保食材從農場到餐桌的流程一路安全無虞。

為了讓社會大眾瞭解教育局、衛生局與餐盒公會近來在校園食安把關上的努力,特地舉辦美好食光記者會,在執行採購四章一Q規範上,目前北市共211所國中小學校,包含140所小學(含1所國立小學)、59所國中、8所完全中學及4所特殊學校均符合規範,普及率高達8成。此外,在食材供應商實地探訪上,已完成臺北市10家校園食材供應商(新北市3家、桃園市1家、臺中市1家、苗栗縣1家、臺南市1家、雲林縣1家、彰化縣1家、南投縣1家)訪視評鑑作業,涵蓋米、麵、蛋、生鮮雞肉、豬肉、蔬菜、海鮮、調理食品、豆製品等所有食材,評鑑結果皆為合格。

整體來說,從實地探訪、驗收作業、食材登錄、衛生安全品質及抽驗等,皆未發現異常情事。透過業者自律、政府和家長攜手監督與把關,確保食材安全與衛生管理,讓北市學童更安心享用美味料理,享受童年專屬的校園美好食光。

延伸閱讀:
從泥巴到嘴巴!看永平國小如何推動食農教育
營養午餐不營養? 看看英國食育專家 Henry Dimbleby如何推動校園飲食革命!
太健康的餐點學生不愛 美國宣布放寬學校午餐標準

(本文章由台北市餐盒食品商業同業公會委託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