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歷史上有不少誤食有毒野菇導致中毒的案例,例如清朝道光年間的寒山寺滅門疑案,就是因為食用有毒野菇後中毒死亡。

撰文=譚健鍬(澳門鏡湖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澳門日報》專欄作者)

今日值方丈和尚生日,特設素麵以供諸僧。我適見後園中有蕈二枚,紫色鮮豔,其大徑尺,因擷以調羹澆麵。但覺其香味鮮美異常,未及親嘗,忽然頭暈倒地,不省人事。今甫醒而始知諸僧食麵死矣,不知是何故也了。——《庸庵筆記》

中國歷史上的地方志、史書、筆記等文獻中,民眾誤食野菇中毒的案例可謂不絕於書。其中最為慘烈的一次,恐怕得數發生在清朝道光年間的蘇州楓橋鎮「全寺滅門案」。

對中國文化有所瞭解的朋友一定覺得上述地名非常耳熟,沒錯,正是案發於唐詩名作〈楓橋夜泊〉的誕生地─蘇州寒山寺!當年仍默默無聞的文人張繼夜宿楓橋,聽到寒山寺的鐘聲,滿懷惆悵地用失眠的痛苦化作名震一時的詩篇:「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寒山寺在南朝蕭梁時期就已建造,在「480寺」的芸芸建築中,本來名氣不算大,不料失意的漂泊詩人用平生唯一的真傳點化了一下,便立即名聲大噪,從此,那些既有文史情懷又對信仰不離不棄的人們均到此一遊。寒山寺遂絡繹不絕,香火大盛,一直延續到1千多年後的道光皇帝時代。

某天,老方丈和尚過生日,由於是聞名遐邇的宗教名剎,前來祝賀者接踵摩肩。寺院內張燈結綵,小和尚們更是歡呼雀躍,忙得不亦樂乎。寺廟為僧侶和訪客準備了豐盛的晚宴,不過,因為身處佛門,許多葷腥的山珍海味不能登堂入室。不一會,一碗碗熱氣騰騰、香氣四溢的素湯麵被端了上來……

入夜,寺院內先是人聲鼎沸,後來又鴉雀無聲,神祕地歸於死寂,而寺院依舊燈火通明。翌日,有訪者敲門,但毫無動靜;推門而進,入得內堂,隨即被嚇得魂飛魄散,只見裡頭橫七豎八地躺了許多僧人和平民,大概有1百多人,餐桌上還有吃剩的素菜,一摸他們的皮膚,冰涼如水;一聞鼻息,早已氣息斷絕。

官府聞訊大驚,趕忙立案調查。捕快在後廚房發現一名暈厥後甦醒的廚師,正是昨晚掌廚的那位,一查才得知,這可能是一起史無前例的食物中毒案:「寺僧之老者、弱者、住持者、過客者共140餘人殞命!」

原來,廚師被分配了「特設素麵,以供諸僧」的任務,他「見後園中有蕈二枚,紫色鮮豔,其大徑尺」,覺得暴殄天物太可惜,「因擷以調羹澆湯」。麵煮出來,香氣撲鼻,廚師很有職業道德,沒有偷吃湯麵,只是盡責地略舔湯汁調味,大概連他都對此讚不絕口吧?他將麵條盛出讓大家用餐,回到廚房後,忽然頭暈倒地,不省人事。遺憾的是,廚師雖中毒不深,得以甦醒,活了過來,但由於他的無知和疏忽,其他人吃了野菇熬製的湯麵,全都深度中毒,魂歸地府。「吳下一大禪院……由此亦廢。」很長一段時間,這一代名寺香火熄滅,庭院冷落,幾近荒蕪,花了很長時間才恢復元氣,令人不勝唏噓。這件慘案被記載於晚清散文家薛福成的《庸庵筆記》中。

中國僧人自南朝以後即開始奉行素食。食用菌屬於素食,營養豐富,味道可口,因此僧人採食是很自然的事,但僧人們缺乏有效的方法避免誤採毒菌,由此中毒事件屢屢發生。北宋黃休復《茅亭客話》記載:「(宋太宗)淳化中有民支氏,於昭覺寺設齋寺僧,市野葚有黑而斑者或黃白而赤者,為齋食。眾僧食訖悉皆吐瀉,亦有死者。」昭覺寺位於四川成都北郊。「野葚」實際上就是野菇。晉張華《博物志》云:「江南諸山郡中,大樹斷倒者,經春夏生菌,謂之椹。」其中「椹」即指菇;而「葚」與「椹」二字有時互通。可見在清代以前,僧侶誤吃野菇中毒就時有所聞。上述肇事的野菇為「黑而斑者或黃白而赤者」,病患的症狀為「吐瀉」。

看來在古代當和尚,最要緊的不是打坐念佛,而是銘記路邊的野菇不能摘啊!除此之外,溶血型、呼吸與循環衰竭型也不容忽視,最可怕的是第6種「肝損害型」,這是引起毒菇中毒死亡的主要類型。以白毒傘菌為例,其所含的毒傘肽,致死量低於0.1毫克/公斤體重。在歐美國家,它以「毀滅天使」(destroying angel)聞名,還有微微的清香,符合傳說中無毒蘑菇的形象,很容易被誤食。此物以極高的中毒死亡率殘酷地嘲諷著聽從傳說的信眾,因此還有一別名:愚人菇(fool’s mushroom)。另外,毒傘肽易溶於水,因此往往喝湯者比不喝湯者中毒嚴重。在新鮮的白毒傘菌中,毒素含量甚高。「寒山寺案」中的劇毒野菇,也許就屬這類所謂的「毀滅天使」吧 !

延伸閱讀:
天然的不一定尚好!小心天然毒素吃下肚真要命
素肉加工製品!到底加了什麼工?
讓乾香菇回軟時,為什麼要用加少許糖的溫水?

內容來源=《史料未及的奪命內幕》,由時報出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