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現代工業化農業的規模經濟與勞力分工,大概還是讓資源投資產生最大效能。只有在算進無法量化的事物之後,自己種食物才會有比較多的好處,例如成就感、學習新事物、運動、曬出健康膚色等。

作者=李維特(Steven D. Levitt)&杜伯納(Stephen J. Dubner)_蘋果橘子經濟學網站作者。

先前有人送了一台冰淇淋機給我的孩子,我們終於拿出來用了,在週末自製了一些冰淇淋。我們決定做柳橙雪酪,弄了很久才做好,而且成品不大好吃,最糟糕的是:成本非常不划算。我們家裡原本就有的食材只有糖,所以大約花了12美元購買鮮奶油、半鮮奶油、柳橙汁與食用色素,結果只做出一夸脫(約1136.5毫升)的冰淇淋。如果是用相同價格,我們在外面至少可以買到一加侖的雪酪,份量約為四倍,而且好吃很多。最後,我們丟掉了大約四分之三的自製雪酪,也就是說如果不計算人工、電費、資本成本(雖然不是我們付錢,但有人掏錢買了那台冰淇淋機),我們花了12美元大約做出「三球」很難吃的冰。

「你的勞動行為」可能是「別人的休閒娛樂」?

我和李維特先前討論過,現代生活很奇妙的一點,在於A的勞動可能是B的休閒。每天有數百萬人靠著烹飪、縫紉與種田來養家活口,也有另外數百萬人同樣是在烹飪(但大概是在環境較佳的廚房)、縫紉(或是織毛線)、種田(或種花),原因是他們喜歡做那些事。這種情形合理嗎?如果人們是做自己喜歡的事,誰會在乎種一顆小番茄就要花20美元,或是做幾球冰淇淋就要花12美元?

幾天前,我們兩個收到一封電子郵件,所以又想起這個問題。讀者艾美‧康美狄(Amy Kormendy)來信寫道:

最近我寫信給麥可‧波倫(Michael Pollan)教授,請教他這個問題。他人很好,馬上就回信。他告訴我: 「問得好,我真的不知道。」他建議我可以請問你們兩位。

相較於我們付錢讓專業人士種各種可以賣給我們的食物,如果我們吃的食物全部都是自己種的,難道不會耗費更多地球資源?向大型的專業生產者購買食物,會不會是比較永續的做法?

波倫教授的部分建議似乎在說,如果我們更多事都自己來,整個社會會變得更好(尤其如果自己種食物的話)。但我忍不住要想,現代工業化農業的規模經濟與勞力分工,大概還是讓資源投資產生最大效能。只有在算進無法量化的事物之後,自己種食物才會有比較多的好處,例如成就感、學習新事物、運動、曬出健康膚色等。

我們直覺會認為,如果吃地方上種的食物,或是吃自己種出來的東西,食物應該會:一、比較美味;二、比較有營養;三、比較便宜;四、比較環保。但真的是這樣嗎?

一、「美味」端看個人的主觀判定。不過,顯然沒人有辦法能夠自己種植、生產所有自己想吃的東西。我從小是在一座小型農場長大的,我可以告訴你,在我吃了那麼多的玉米、蘆筍和覆盆子之後,我真的只想吃大麥克。

二、家裡自己種的食物多有營養價值,這點有很大的討論空間。不過,和第一點一樣,由於一個人能種的食物種類有限,飲食還是會有很大一塊營養空缺必須另外補足。

三、自己種食物比較便宜嗎?是有可能,但前文的冰淇淋小故事也說了,自製食品有很大的效率問題。假設上週末不只是我做了冰淇淋,跟我住同一棟樓的一百個人全都做了,那麼我們總共花了1200美元,就只是為了一個人能夠吃到「幾球」冰淇淋?假設你為了省錢,決定今年要弄一個大型的蔬菜園,讓我們算一算你必須買哪些東西,才能讓這件事成真—種子、肥料、發芽器、棉線、各式工具等,另外還要計算運輸成本和機會成本。

你真的確定自己種櫛瓜和玉米可以省錢嗎?萬一你的數千個鄰居也這麼做,該怎麼辦?或者,舉一個不是食物的例子:從無到有自己蓋房子,還是買已經蓋好的房子比較好?如果是在建地上直接蓋房子,你會需要投資各種工具、建材、人力與運輸成本,才有辦法蓋得好,而且你還得做各種缺乏效率的事,例如讓數十輛工人貨車來來回回地跑好幾百趟,就只是為了蓋「一個」家庭的房子。如果是建商蓋的房子,就可以集合人力、建材、運輸等要素,帶來很大的效率。

四、就算前三條都是對的,自己種食物還是比較環保,對吧?嗯……別忘了前面提到的運輸效率問題,想一想「食物里程」(“food miles”)的主張,以及卡內基美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克里斯多福‧L‧韋伯(Christopher L. Weber)與H‧史考特‧馬修斯(H. Scott Matthews)最近在《環境科學與科技》(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上發表的文章:

相較於「購買地方食物」,改變飲食習慣或許會更好!

我們發現,雖然食物一般都經過長途運輸(平均1640公里的運送路途,以及6760公里的生命週期供應鏈),但食物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主要和生產階段有關,占美國家庭的年平均食物碳足跡8.1噸二氧化碳當量的83%,而運輸其實總共只占11%的生命週期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後從生產者手中運送到零售經銷商手中的那段運送過程僅占4%。不同類別的食物,溫室氣體排放量也十分不同;平均而言,紅肉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大約比雞肉和魚肉多150%。因此,我們的建議是:相較於「購買地方食物」,更有效降低平均家戶食物相關氣候足跡的方法,就是改變飲食習慣。相較於購買全部來自地方的食物,每週只要不到一天改變飲食,在攝取卡路里時不吃紅肉與乳製品,改吃雞肉、魚肉、雞蛋或吃素,就能減少更多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前述論點強力反駁了我們以為吃地方食物能夠帶來的環保與經濟好處,主要是因為韋伯與馬修斯點出了該類主張向來忽視的一點:專業化會帶來極高的效率。換句話說,專業化的栽種可以減少運輸、降低價格,而且在大部分的時候,還可以帶來遠遠更多的食物種類。對我來說,這意味著更好吃、更營養。讓我花了12美元買冰淇淋原料的那家店,也很願意賣我各種口味與營養成分不同、價格不同的現成冰淇淋。

至於我買的那瓶人工色素還剩99%左右,我不知道能夠拿來做什麼。我想,一直到我駕鶴西歸(希望這件事不會太快發生),那瓶東西會一直待在食物櫃裡。

延伸閱讀
「包裝就是要全部可回收!」麥當勞的2025年環保宣言
喝水都會胖是真的!腸內菌已決定你是胖子還是瘦子
瓶裝水的環境警訊:2050年 海洋中的塑料瓶將比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