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65歲以上高齡者飲食質與量都要兼顧,堅持少油、少鹽等原則同時仍應注意營養需求,維持適度體重但不可劇烈減重,否則減了體重、傷了健康,得不償失。

撰文=陳韻竹

2025年台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老化趨勢高居世界第一,2016年12月8日台灣國際生命科學會(ILSI Taiwan)在會長陳陸宏帶領下,舉辦「台灣高齡者飲食營養迷思與對策」研討會,強調如何「健康老化」將成為突破困境與社會負擔的解藥。

台灣國際生命科學會營養組召集人,同時也是台灣大學生化科技學系教授黃青真表示, 目前政府開始長照2.0計劃,希望能老有所「養」,但這之中似乎遺漏了「營養」的區塊,因此台灣國際生命科學會舉辦這次研討會,希望呈現目前台灣65歲以上高齡者的實際情況與各界交流,期盼這是一個開始,未來能更逐漸有一套建構在科學基礎的高齡者營養飲食建議。

與會專家們針對高齡者常見迷思,以三大點舉例說明,並且提出詳盡解析破除迷思,希望更多高齡者能藉此了解改變飲食習慣,能更健康老化、維持活動,進而擁有良好品質的老年生活。

迷思一:明明有注重飲食健康,但為什麼身體還是虛弱?

台灣國際生命科學會科學顧問委員,同時也是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研究員的潘文涵表示,經調查台灣老人身體功能衰退與飲食的關聯性,發現隨著年齡增長而設食量減少的現象普遍存在,雖然現今多數高齡者為顧及健康會選擇營養密度高的食物進食,但由於「攝食量不足」,身體需要的營養素入不敷出,因此導致身體衰弱的風險依然存在。

潘文涵建議高齡者,除了精明挑選營養豐富的食物之外,更要注重「攝食量」!必須要能飲食「質」、「量」兼具,才正確!

迷思二:堅守「少油、少鹽、少糖」,對高齡者一定好嗎?

現代營養健康教條常強調高纖、少油、少鹽、少糖等原則,但對於高齡者而言有失變通的彈性。高齡者因感官系統退化,在味覺、嗅覺、視力等可能所改變,甚至可能有牙口問題,都可能造成食慾下降、影響進食,進而產生攝食量過低的問題。

黃青真提醒高齡者在生活上遇到影響飲食的狀況較多,包含生病等情形發生時,飲食應首重於矯正設食量過低的情況,以及加強營養補充的效率,若仍一昧要求堅守「少油、少鹽、少糖」等原則,反而不一定是好的。

迷思三:為了維持身體健康,應該不計一切努力控制體重?

步入中老年後許多人因為發胖或是生病,甚至因為膝蓋負荷疼痛等因素,而開始注意體重管理,台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指出,在探討身體質量指數BMI與高齡死亡風險時發現,高死亡率落在過輕(BMI18.5以下)、重度肥放(35以上)的兩端,而控制在18.5~35之間的高齡者死亡風險較低。

因此陳亮恭表示,以普遍BMI大於24被稱為過重的標準來看,高營者應可更有彈性的看待體重管理,且減重必須留意勿過度積極,否則沒有減掉體脂肪卻減掉肌肉,若是因此罹患肌少症,對活動力與生活品質都會有影響,也容易增加跌倒風險,進而延伸骨折或住院等問題。縱使體重減輕,卻也變得更不健康,得不償失。

延伸閱讀:
【食專題】老了,該吃什麼?
長輩需要的營養 跟你的不一樣
銀髮族飲食更需要色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