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八八風災後,種植紅藜變成是屏東、台東地區部落天災後農業復耕的選擇,如今台九線一帶台東排灣族部落,已經可驕傲地說明健康台東特產三寶是「小米、樹豆、台灣藜」。

撰文》蕭琮容
圖片提供》哈肯鋪

台灣的原生植物紅藜,跟西方世界風行以久的健康食物中南美洲藜麥(quinoa)系出同門──都屬於藜科的植物。藜的種子營養豐富,雖然個頭纖小,但是鈣含量是稻米的50倍、鎂含量是燕麥的2.3倍、鉀含量為燕麥的12倍、膳食纖維則高達地瓜7倍、是燕麥的3.4倍、蛋白質更是含量不遜於牛肉,被譽為是榖中之后,更因其繽紛的色彩,被稱作是穀類的紅寶石。

無獨有偶,台灣跟安地斯山脈的紅藜種植和使用,主要的種植者都是當地的原住民為主。南美洲的藜麥能夠適應嚴苛的生長環境,營養高,對於依賴自然環境生存甚深的原住民來說,是很重要的糧食來源。台灣的紅藜種植則廣見於大多數的原住民族群中,除了遠在海島上的達悟族、其他南島語族群不但種植紅藜,紅藜跟小米在族群傳說與祭典中時常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具有神聖的象徵意義,更是人工釀造小米酒的米麴所必須的原料。

然而紅藜的種子細小,處理費工,隨著飲食與現代化進展,紅藜縱使營養豐富一度淡出人們的餐桌內容光譜。到了2006年,林務局委託屏東科技大學森林與食品科學系作「民族植物紅藜的永續利用研究」計畫,確立紅藜是台灣原生種植物,正式學名為台灣藜(Chenopodium formosanum Koidz),往後高雄與東部的農業改良場,開始於民間推廣紅藜種植。挾健康榖物的價高優點,在2009年發生八八風災後,種植紅藜變成是屏東、台東地區部落天災後農業復耕的選擇,如今台九線一帶台東排灣族部落,已經可驕傲地說明健康台東特產三寶是「小米、樹豆、台灣藜」。在都市有機商店裡,紅藜價高可達白米的二十倍以上。

排灣族人在冬天的12月到2月間播種,此時冬植的紅藜生長期約莫80天。一般來說,紅藜一年四季都可以播種,只是生長時間略有差別。一般建議的食用方式,可添加到白米中一起煮成乾飯或是稀飯;或是將紅藜磨成粉搭配麵粉、米粉製作成麵包、麵條、糕點,不但吃的健康,更是呼應在地飲食的理念。除了紅藜的種子,其美麗的嫩葉可食,成熟果穗與莖呈現紅、橙、紫、黃等繽紛的色彩,拿來插花做裝飾也十分美觀。

參考資料:紅藜推廣手冊。農委會、屏東科技大學。

延伸閱讀:
藜麥有紅白黑三色,營養價值都一樣嗎?
南美穀物之母 藜麥如何成為新興養生聖品
享受晨間時光:藜麥起司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