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要如何將食育精神實踐到生活中呢?除了正確知識的傳遞以外,能轉變學童心態的「場域」,會是個關鍵要素。

撰文= 編輯部

德智體群美,是傳統觀念上的五育。不過,在飲食議題日益重要的現在,「食育」也開始越來越受各界重視。從了解食物的來源、製程,到生活中如何正確對待與食用食物,都是食育的一環。那麼,要怎麼樣才能了解食的知識,同時又把它融入到生活裡呢?日本的做法,或許可以帶給我們一些啟發。

從生活上學習 日本學校實踐「食育」精神

午餐時間一到,負責值日的同學們會穿上統一的白色打菜服,把裝著食物的餐桶從廚房帶回教室,再小心的幫其他同學盛裝。為了力求沒有剩食,沒有吃完的午餐,也會盡量分配給還吃得下的同學。

用餐期間,老師會解說本日的食材來源,以及一些關於食物的相關知識。有時甚至會安排營養師和同學一起用餐,講解每種食物的成分及對身體的好處。讓每個學生都能更認識自己面前的食物。

除此之外,飯後的清潔也是相當重要。除了個人的衛生清潔外,位置、公共區域的整理,以及餐具的清理與資源回收,都是相當重要的一環。

當然,用餐禮儀也不可少。到了廚房,要先感謝為學生們做飯的廚師;回到教室,同學要感謝值日生們幫忙運送食物與盛飯,如此一來才能培養對食物以及相關事物感恩的習慣。

新銳設計師王艾莉:要讓孩子先轉換用餐心態!

像日本這樣的飲食教育,就是灃食公益飲食文化教育基金會(簡稱灃食教育基金會)所推動的重點工作之一,「營養5餐」計畫邀請到新銳設計師王艾莉為學童打造食育的新場域。

王艾莉強調,要先讓孩子在心態上先有轉換,「要有一種『要去吃飯了!』的感覺」,讓用餐變成生活重要的一件事,而不是上課空檔填飽肚子而已。所以王艾莉要做的是打造出能讓學童專心用餐,又能在用餐中學習的場域。

事先知道菜單 才讓用餐有期待感

現在的制度,是學童到了用餐時間才知道今天中午要吃些什麼,也不會對「吃」這件事特別認真地看待。王艾莉認為,為了翻轉午餐形象,讓小朋友對午餐這件事感到期待,應該事先一整個月的菜單,希望能用滿滿的期待感,進而讓學童們更重視飲食。

在視覺設計部分,王艾莉表示,整體空間將以白色和木頭系的顏色為主,家具用樸實的素色,但牆壁上配合學童當月菜單特色,妝點活潑繽紛的色彩和食材圖片,營造好玩的感覺。

這樣的設計,來自王艾莉的親身經驗。有一次,她參與了一個小學的戶外食育活動,小朋友從田裡拔起白蘿蔔,卻因為上面沾滿泥土而認不出來。結果一清洗過後才發現「這個就是白蘿蔔嘛!」王艾莉笑著回憶當時的情景,卻也有點訝異。「現在的小朋友看不到農場,也看不到田,所以其實不知道他們吃的菜是從哪裡來的。」她說。因此食育教室要藉由設計來讓學童們可以認識各個食物的來源、產地與成分等知識。另外,教室的視覺裝飾還設計成不需大型施工就能輕易讓學校每月隨菜單自行更換的方式,讓孩子每個月可以在不同的視覺空間中用餐。

面對面吃飯互動,才是真正用餐時該有的樣子!

「我一直覺得很疑惑,為什麼我們讓孩子看著別人的背吃飯?」王艾莉為了還原現實生活中,用餐時面對面、和他人互動的場景,食育教室內的桌椅,不會像上課一樣排排坐,讓學童看著前方同學的背吃午餐,而是設計成6人一桌的方式,讓學童能面對面地和同學聊天、互動,6人桌的組成也可以隨時更改,讓孩子有機會輪流跟全班交流。

那麼,這樣的食育教室會對學童有些什麼幫助呢?透過這樣的轉換,場域效應有機會開始發酵,學童將慢慢對「食」產生特殊的感受,進而將它視為生活中的重要一環。當每個孩子都能重視吃飯這件事,而不是僅僅將它視為生活中的例行公事的時候,「食育」將水到渠成。

日常生活出發 親身體驗食物教育

過往討論校園午餐問題時,大都從食安、營養、成本等問題下手,往往忽略了「食育」的重要。要怎麼從生活中學習、實踐「食」的教育,才應該是我們要帶給未來一代的。王艾莉以這樣的理念打造出「食育教室」,希望能讓食育融入學校生活裡,讓學生們都能從小開始就能對食物有正確的知識,並在日常生活裡親身實踐。

審稿編輯:童儀展、林玉婷

延伸閱讀:
孩子的食教:行動烹飪教室開進來囉!
要怎麼吸引孩子喜歡吃飯? 食器和食物擺放方式很重要!
讓孩子不僅吃飽、吃好還要更懂吃! 校園午餐必須融入飲食教育!


參考資料:
Power Luch at Japanese School
School Lunch in Japan-It’s Not Just About Ea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