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根據教育部與教育部國教署的統計資料來計算,105學年全國小學生與教職員若全數食用校園午餐,國小校園午餐的市值就有98億元,這麼龐大的金額,家長、學生、學校、業者等各環節的關係人卻都不滿意,顯然校園午餐有許多待解決的問題。

撰文=林玉婷

孩子上學後,中午該吃什麼?是許多家長關心的問題。隨機搜尋校園午餐關鍵字,多數與「餐費的城鄉差距」、「菜色好不好」、「好吃不好吃」有關,但「餐費=品質=美味」嗎?根據《食力》深入追查,其實這個午餐算式,並沒有這麼簡單。

想吃下國小98億元校園午餐大餅沒這麼簡單!

目前台灣的校園午餐普遍於國中小學施行,但因為國中生已有較高的自主能力、能決定自己想吃或不想吃什麼,因此本次封面故事的討論主軸鎖定在「國小的校園午餐」,從形塑校園午餐基本樣貌的「食材、基改、成本、安全、美味」5大爭議主軸來談,到底校園午餐出了什麼問題?

根據教育部統計處最新資料顯示,105學年全國小學生加上職員數若全數食用校園午餐,就有118萬人以上,且根據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提供的全國22縣市平均國小餐費數據,自設廚房者為41元、外訂桶餐為42元,以兩者平均41.5元計算,118萬人乘以每餐41.5元、再乘以一年用餐天數200天,整體國小校園午餐市值就有98億元!

這塊大餅牽涉到的人員範圍之廣,包含中央及地方教育及衛生單位、農委會農糧署與食材供應商、團膳業者、學校、營養師、廚工、教師兼任午餐秘書、家長兼任午餐委員等,各有各的意見。為了全面性解析校園午餐的樣貌,《食力》從上到下、從北到南訪問近20個相關單位與第一線人員,包含行政院食品安全辦公室主任許輔、農委會農糧署副署長莊老達、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署長邱乾國、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署長吳秀梅、地方政府與學校等,從台灣現況分析,發現這5大爭議構面是環環相扣、相互影響。

食材與成本間的拉扯:4章1Q推廣國產食材美意 卻配套不全

繳越多餐費等同於可以買越好的食材嗎?那可不一定,這還牽涉到這所學校是採用什麼樣的供餐模式,才能決定成本分配到食材的比例有多少。且若想要讓校園午餐的食材更好,「在地生產、在地銷售」的模式,讓學童可以吃當季、吃新鮮的國產在地食材,可以說是最好的選擇,這個趨勢也在鄰近的日本和韓國的校園午餐推廣中。

2016年蔡英文政府上任,4章1Q政策也於同年上路,讓國產食材正式進入學校。只不過,食材本質是變好了、選擇性卻變少了,對於最基本的營養均衡反倒成了威脅,又礙於社會壓力,各縣市餐費凍漲,為了推動此政策,政府還得多花12億在補助採用4章1Q食材的業者和學校,這樣一個需要靠補助才推得下去的政策,能撐多久?

此外,4章1Q食材需登錄才能請領補助,連帶造成老師兼任學校午餐秘書的行政工作增量,造成「午餐秘書大逃亡」。更有許多第一線人員向《食力》反應,農委會想要推廣國產食材進入校園的立意良好,然而實是太過急躁,食材的供應哪裡來、食材的快速查驗誰來保證,配套措施並不完備。

午餐費用全免! 真的合理嗎?

而每當選舉將近,「校園午餐費用全免」又成為政績宣導和候選人政見之一,也有縣市是一下子全免、一下子半價、一下子又恢復收費,被網友戲稱「選舉福利」。《食力》以甫於2018年2月22日宣布因推動綠能成效稅收成果豐碩、而於106學年第2學期國中小學童校園午餐全額免費的彰化縣為例來計算。教育部統計處資料顯示,106學年度彰化縣國中小學童共有100,105人,光是一年的免費午餐,就會用掉彰化縣府8億元!縣市經費來自於稅收,稅收來自於人民,如果我們不願意多繳稅,如果稅收不穩定,那免費政策又能撐多久呢?

畫錯重點!非基改與安全真的不能劃等號!

目前社會普遍關注食材的安全性,但有4章1Q標章貼紙就代表食材一定安全嗎?標章的意義是什麼、追溯是否能完全全程,其中有許多灰色地帶,值得您深切注意。

此外,2015年基改食品正式退出校園,但「基改=不安全」的思考是從哪裡來?基改食品是否會對環境人體健康造成不良影響,政府和家長普遍認為既然影響不明確,還是先做最嚴格把關較好。但弔詭的是,如果基改食品真的可能有危害,為何不全國全面禁止?只禁這校園的一餐,真的就盡了保障國民安全的責任嗎?亦或是這樣的政策也只是收賣人心而已呢?在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於美東時間2018年3月30日公布「2018年各國貿易障礙評估報告」中即指出,台灣「學校衛生法」禁止含生物科技成分的食品進入校園,是缺乏科學根據的政策決定,「敦促台灣撤銷相關禁令」。

又,禁止非基改,不如先注意最迫切直接的問題「食物中毒」。校園午餐供餐人數眾多,若一旦出現食安問題、影響範圍廣大,根據食藥署提供2013~2017年國小食物中毒數據顯示,這5年共發生82件中毒事件、影響人數達2467人,中毒原因多是因為製備過程的環境與人員衛生問題,而這又跟人力成本有關係,如果餐費有限、能聘用的廚工人數不足,製備時間就會拉長,如此也容易在過程中增加細菌孳生的可能性。

剩食不一定跟美味有關係?校園午餐真的不能更好吃嗎?

校園午餐因製備流程的限制,經常被詬病不美味,甚至被直接跟剩食劃上等號,但是根據《食力》了解,美味並不是唯一的原因,給餐量過多、對食物認知不完全、特餐日或蔬食日等特殊安排都可能造成剩食,這問題該如何解?《食力》從日本、台北市和嘉義市興安國小、午食對味食譜計畫的案例來告訴你解方。

台灣社會討論校園午餐的聲量終年不斷,也有許多民間團體予以監督,甚至法規將「營養午餐」改成「校園午餐」用語,都還是因為前些年社會爭議「營養午餐不營養」而來。但改名就能解決問題嗎?學童的午餐,不該是政治籌碼、不該是大人間利益的角力,又或是社會爭議的解決方案。《食力》本次提出建構目前台灣校園午餐亂象的「食材、基改、成本、安全、美味」5大爭議中,拉出11個爭議點,並援引日本和芬蘭案例,從台灣現況分析,到借鏡國外,帶您全盤性體檢台灣校園午餐政策,並思考,讓孩子吃得營養均衡安全,到底該怎麼做?

審稿編輯:童儀展

延伸閱讀
【食材爭議】4章1Q,是為了安全、溯源還是只想推政策?
【基改爭議】安全爭議停不了 基改食品退出校園有沒有道理?
【成本爭議】餐費凍漲又凹加菜?貪小便宜是得利還是害到自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