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網路謠言主要分為四種類型,包含過度解讀、空穴來風、張冠李戴、舊文重炒,只要採半信半疑的態度,以關鍵字搜尋,多加查證,就能攻破謠言的真面目。

撰文=黃宜稜

網路上流傳著文章真真假假讓人難以明確判別,到底遇到「可疑」文章時,應該怎麼判別?網路謠言具有什麼特徵?《食力》統計2017年最受Facebook網友熱議的十大食謠言,發現網路謠言散播的方式,就是由內容農場製造只求聳動、吸睛、能讓民眾點進來衝瀏覽量就好的文章,再由臉書粉絲團推播這些內容來獲取資訊,因此我們每天滑手機時,可能就無形中看到許多不實謠言,若一不小心轉傳,就可能成為助長謠言的推手。

謹記三大特徵 別成為謠言的助長者

由於衝流量為主的內容農場正是謠言的集散地,當謠言被生產製造後,再藉由Facebook、LINE等通訊軟體大量擴散,例如大家可能都收過家中長輩傳來的訊息,內容大多是「一樣東西泡水喝降低近視!失眠喝了七日痊癒!90%的人不知道正確煮法!」、「不要再吃了!知名肉鬆店的肉鬆竟然是用棉花做的?」這種類型,而家中長輩也很少會加以求證,就將這些流言擴散出去,並引起更多人的恐慌。但是你知道嗎?網路雖然看似虛擬、法律難以介入,但其實在網路上擴散不實謠言,也可能會觸犯社會秩序維護法、刑法恐嚇公眾罪、刑法恐嚇危害安全罪唷!因此民眾不能不慎!

但要怎麼讓自己與家中長輩更簡單地判斷謠言呢?《食力》綜合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黃俊儒與食藥署的建議,歸納出3大明顯特徵。首先,由於中國網站充斥著巨量的虛假資訊,所以當你看到使用簡體中文撰寫的網路文章,且內容又過於誇大可疑,就必須更加謹慎地查證它的內容。再來,為了吸引民眾點閱,謠言文章的標題通常十分聳動,並掛上權威之名增加公信力,例如「醫生都不會碰的9種食物,你卻天天在吃,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看見」,但讀者卻無法追查內容的資料來源。最後,仔細看看謠言文章,就可以發現內文通常不會提供確切的日期時間,例如僅以「黑心陽春麵毒害南部20年?」做標題,卻完全沒提及政府是在哪時候稽查出黑心陽春麵的,而這麼做是為了讓內容沒有時效性,故能連續幾年傳播不止。

對於民眾一般最相信專家證言,科技部科學傳播諮詢委員、同時也是「真的假的 - 轉傳訊息查證」平台編輯之一的廖英凱認為,民眾應瞭解科學有其證據力,證據力強度最弱的其實是專家意見,依次遞增為個案研究、非隨機分配研究、隨機分配研究和系統性回顧。因此若內容單純只有專家一人的說法,就必須抱持懷疑的角度。

看清謠言的四大類型,就能一一擊破它

從《食力》統計的2017年十大食謠言排行榜來看,主要分為4種類型的謠言,第一種是「過度解讀」,這類型的謠言常見於和疾病、食療、科學議題連結的內容,例如「都說香腸不能和養樂多一起吃,會致癌,是真的嗎?」,要破解這類型的謠言,可以直接以內容所提到的關鍵字搜尋相關文獻,看看實際的研究怎麼寫、結論是什麼、每日容許攝取量是多少,而對於一般民眾來說,科學文獻雖然較難理解,但其實只要文章的標題寫著「致癌」、「抗癌」或是將功效形容得很神奇、誇大,基本上都是假的。

其次是「空穴來風」,這類型的謠言謠言通常源頭難尋,而且會用聳動的標題直接下結論、引發民眾恐慌,例如「有人說常常吃龍眼可以拯救視力、減緩近視,這是真的嗎?」,由於內容常常會找權威人士背書,讓文章看起來更有公信力,因此可以先確認內文提及的權威人士是否真實存在,再來就是內容太超乎常理的話,例如「知名肉鬆店的肉鬆竟然是用棉花做的?」,通常也是假的。

再來就是「張冠李戴」,這類型的謠言會把不相干的幾件事兜在一起,因此可能出現同一個主詞的事物後面連接著不同的後果,例如「吃金針菇可以殺死癌細胞,是真的嗎?」,這時候可以針對內容提及的「因」、「果」去做搜尋,通常就會發現它們來自不同事件,且因果關係錯置。

最後就是「舊文重炒」,這類型通常不標示出新聞發生日期,每隔一段時間就會重新在網路上刊登,例如「黑心陽春麵毒害南部20年?」,這類型的謠言比較容易擊破,是因為新聞事件都會有明確的時間點,因此若沒有載明明確時間點的文章較為可疑,民眾也可以直接上網搜尋該新聞,就能確認到底是不是真有其事。總之面對謠言最好的方法,就是採半信半疑的態度,以關鍵字搜尋,多加查證,其實很多謠言就會不攻自破了。

延伸閱讀

2千萬人都驚呆!2017年最多人傳的食謠言就是他們!
讓人無法心安的食謠言,到底是誰在傳?
謠言亂竄民心難安 食藥署闢謠專區追追追!
闢謠高手在民間!自發性團體為公眾偵查網路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