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近年不少年輕人投入或轉行入農業,以開發創新農產品、自產自銷等做法為創業目標,然而農業創業有許多前提,了解栽培技術、農產品的標示及營業加工登記、有透明的產銷記錄以及有正確的農業科學觀念,才能幫助農業創業過程中有更完整的發展。

「青年返鄉務農」的風潮正夯。但多數投入農業的青年沒有專業背景,只能憑著對農業的「印象」以及長輩的「經驗」自行摸索。在缺乏農業技術與農產加工的訓練下,栽種的農產品品質往往良莠不齊,無法賣到好價錢,索性以「苦情認同牌」換取市場支持。又或者把賣不出去的蔬果加工成果醬及其他副產品,但遊走在法律邊緣的小型加工,其食品安全性及合法性,仍有討論的空間。這些都是在踏進農產業之前,必須仔細審視的議題!

1. 從事加工以前,一定要了解怎麼種植作物

「將產量過剩的水果,加工作成果醬!」簡單的從農夢,可能面臨這樣的現實:產季遇上農業缺工,找不到人幫忙採收;收購的水果大小、品質不一;或是出現病蟲害等,這些都提高了加工的成本及食安風險。又或者產期遭逢颱風侵襲,農民無法提供足夠的水果進行加工,導致延遲出貨的狀況。除了規劃不同的契作收購產區,讓雞蛋不被裝在同一個籃子裡之外,必要時還得與農民協商,適當調整產期降低災損風險。

想幫助小農,不單只是收購他們的農作物就能解決問題,協助生產才是最能互利雙方的永續發展模式。而自產自銷的小農業者,更應該隨時關心地方行政機關的各項補助公告,定期參考改良場的農業栽培技術及種苗來源。

2. 認識食品標示及加工登記法規

近年來流行各種「手作的美味」,除了美味之外,「手作的環境」是否經得起食品法規的檢驗?從事食品加工的製造者,都必須遵守衛生福利部(以下簡稱衛福部)的「食品標示法規」: 包裝上必須詳細列出產品的原料、成分、添加物品項、保存期限、熱量及營養標示等。特別是以網路作為通路,或者自產自銷的小農品牌,更應該注意正確的食品標示,一旦食品發生劣化、產生安全疑慮時,才能針對商品的原料及成分進行了解,並透過管理機關探查業者的品管及業者自主檢視,試圖找出問題發生的原因。(衛福部食品標示諮詢服務平台:http://www.foodlabel.org.tw/FdaFrontEndApp)

自己從事食品生產的農民朋友,當產量達一定規模時,就必須向政府申請「食品加工登記」。根據《食品衛生安全管理法》,具有「工廠登記證」或是「臨時工廠登記證」證照,才是合法的食品加工商。令人擔憂的是,目前台灣沒有完整的法規來約束小型食品加工者。所謂「手作的古早味」,其安全性只建立在消費者與販售者的信賴關係上。產品的加工環境、烹飪流程、廚房的清潔度、設備以及包裝材料等,是否符合的規範,有無食品安全疑慮?現今仍沒有相關機構負責管理與監督。(例如從事加工的人員,最好能穿著手套,戴上帽子及口罩,避免食物受到汙染。)自產自銷的小農,應該積極地建立自主管理規範及系統,如此一來不但能提高品牌信賴度,也能同時保證消費者的權益。

3. 拒絕煽情文案,透明產銷紀錄才能永續經營

許多主打「直接和小農購買」的鮮果品牌,大多數只以口頭約定方式與不同的農民契作收購水果。而在廣告商品時,由於沒有公開透明的進出貨紀錄,只能訴諸故事行銷,民眾根本無法確實追蹤原料的來源及生產過程。又或者強調友善環境、無農藥栽培,卻提不出檢驗證明,也沒有驗證標章及產銷履歷。若能提出每一批原料的生產追溯資訊,既能增加與消費者的信賴感,鼓勵消費者支持小農生產;同時讓產銷透明化,真正杜絕菜蟲以及黑心盤商的惡意壓榨行為。

4. 正確農業科學觀念,無毒與零檢出的迷思

常常看到農創產品標榜「有機才是無毒」的理念。所謂的「無毒蔬果」,指的是沒有健康疑慮的農產品。但不只有機農法,只要是遵守安全農業操作規範生產的蔬果,都是「無毒」農產品。過分強調無毒蔬果,隨之而來便是農藥零檢出的迷思。其實「農藥零檢出」與有機栽培沒有絕對的關係。換言之,有機轉型期或是鄰近慣行農法的有機田,縱然農民使用有機栽培,其生產的作物仍然有機會被驗出農藥殘留。過分強調零檢出,反而會壓迫到某些土地受到汙染、但願意進行友善環境栽培的小農。

農產業的投入門檻固然低,但牽涉層面非常廣,從生產、收穫、加工後貯藏,乃至於行銷及物流都是不一樣的高深學問。在食安問題層出不窮的現在,建立小農品牌不困難,但如何永續經營,真正解決農民的產銷問題,這4個know how,你一定要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