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透過基因工程使作物獲得外源基因的性狀,在農業發展上有助於穩定作物產量、降低生產成本、減少耕地面積的擴張及提升作物產值。

透過基因工程使作物獲得外源基因的性狀,在農業發展上有助於穩定作物產量、降低生產成本、減少耕地面積的擴張及提升作物產值。然而,在過去數十年的歷史中,各方專家對於基改作物的好壞爭議未曾間斷,且各國政府和世界上的權威機構對於基改安全性的把關也未曾稍歇。而你是否知道,如今最被廣為栽種與使用的基改大豆,是何時開始逐漸向全球市場發展版圖的呢?

1994年5月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完成對基改番茄(Flavr Savr)的安全性評估,是第一個正式獲得美國FDA許可的基因改造作物。然而,其實早在1993年12月6日,孟山都公司(Monsanto Company)就已經向美國FDA提出世界第一個基改大豆品系、也就是對嘉磷塞除草劑具有耐受性的耐嘉磷塞大豆(Glyphosate-tolerant soybeans)的許可申請,但直到隔年此項申請才獲准。

孟山都公司發現部分細菌在含有嘉磷塞(Glyphosate)除草劑的環境下仍能生存,因而開始研究如何透過基因轉殖技術將細菌的部分DNA片段殖入到大豆的基因體中,使大豆對嘉磷塞除草劑具有耐受性,讓農民在栽種過程中可以有效率地除去雜草並且不會傷害到大豆,也不必翻土來防止雜草生長,有利於穩定產量並減少農機具運作與翻土時所釋放的溫室氣體。

1994年9月19日美國FDA專家為確認耐嘉磷塞大豆的安全性而召開會議,並評估耐嘉磷塞大豆的各項安全性試驗結果,包括轉殖DNA片段的穩定性、與傳統大豆的組成分比較、新表現蛋白質的安全性與過敏誘發性等。新表現蛋白質的安全性與過敏誘發性評估是指將轉殖DNA片段所產生之蛋白質,與當時已知的蛋白質毒素或過敏原資料庫比對,確認食用後不會有引發毒性或過敏的疑慮,而大豆在食用之前通常須經過加熱等加工處理,食用後蛋白質也將於腸胃道中被消化,所以也會確認該轉殖蛋白質在加熱處理與人工胃液或人工腸液中是否可被破壞。

這些研究結果都包含在孟山都公司先前提出的申請文件中,而根據1994年9月19日該次會議記錄(BNF No. 000001)可知,最終美國FDA專家認為,孟山都公司所提出關於耐嘉磷塞大豆的安全性研究報告是完整的,也顯示經基因改造的耐嘉磷塞大豆與過去具有安全食用歷史的傳統大豆品種相比,除了耐除草劑的特性之外,並無其他顯著的改變或影響。
在此之後,基因改造的耐嘉磷塞大豆正式獲得美國政府的許可,1996年美國市場開始有耐嘉磷塞大豆的銷售,緊接著短短4年內,加拿大、日本、阿根廷、烏拉圭、墨西哥、巴西等國家也陸續跟進,就此開啟耐嘉磷塞大豆在全球市場的流通與銷售。直至今日,孟山都公司也陸續開發出多代的耐嘉磷塞大豆,而基改大豆的種植面積已成為全球基改作物之冠。

【本文章由作物永續發展協會專案委託製作】

延伸閱讀:
【廣編企劃】基改作物使農藥用量大漲而破壞環境?
【廣編企劃】面對糧食危機,如果沒有基改作物......?
【廣編企劃】科學家開發抗褐變新品種 減少農產運銷浪費

參考資料:
Biotechnology Consultation Memorandum of Conference BNF No. 000001
Global Review of the Field Testingand Commercialization of Transgenic Plants:1986 to 1995
基改作物佔全球農地4% 黃豆玉米棉花油菜為主